纳米材料宏观复合体基传感器用于有机磷农药检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i23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药是保障农业高效生产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农药乱用和滥用事件濒发,易导致农药在农产品和环境中残留,对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等产生严重威胁。因此,简便和高效的农药检测技术是农业安全生产、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与化学传感器具有快速和灵敏等特点,已成为最富前景的农药残留检测手段之一。然而,纳米材料(NM)常以粉末或溶液状态被应用,不仅不便于操作,其状态、性能也易受环境等干扰而影响传感器性能,是当前这类传感器制备和应用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本论文针对农药简便和高效检测难题,选取典型的有机磷农药(OPs)为检测目标,提出以NM宏观组装技术开发多功能复合体器件的思路,从复合与作用机制、功能基元和载体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制备了系列纳米材料宏观复合体(NMMC)并阐明了其复合和功能协同响应机制。研制的三类NMMC基传感器,显著提升了传感器的快速性、简便性和灵敏度,应用于大米等农产品中OPs残留的检测效果满意。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仿生理凝血的纤维蛋白-纳米材料复合水凝胶的制备方法。首先从实现NMMC中各基元的高度集成化以提升性能的角度出发,借鉴并利用生理凝血中纤维蛋白(Fibrin)及其形成过程的高负载特性,开发了Fibrin-NM CH(复合水凝胶)的快速、简便制备方法。该方法对不同种类/尺寸/性质的NM基元均有强的复合能力,所得CH呈三维多孔网格结构。此外,该方法可被用于基底表面Fibrin-r GO(还原氧化石墨烯)CF(复合膜)的原位制备。得益于Fibrin与r GO的集成与协同效应,Fibrin-r GO CF展现了优异的导电性(26.9 S m-1),和对多种不同类型/性质基底稳定的粘附能力,为开发高度集成化、高性能的NMMC基电化学传感器奠定基础。(2)纤维蛋白-石墨烯基复合膜基电化学传感器。基于(1)开发的NMMC制备方法,构建了Fibrin-r GO CF基电化学传感平台。首先通过r GO、Pt NPs(铂纳米颗粒)协同催化过氧化氢电化学氧化,和葡萄糖氧化酶(GOx)-r GO-Pt NPs级联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两个经典模型,验证了Fibrin-r GO CF基平台具有高电化学活性、高负载能力和稳定性,以及用于协同、级联催化体系的潜能。基于此,构建了基于Fibrin-r GO-ACh E(乙酰胆碱酯酶)CF的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中Fibrin、ACh E与r GO协同工作,既协同高效负载ACh E,又级联催化放大电流响应信号,实现了对氧磷的灵敏、快速和可靠检测,LDR为0.5-15μg L-1和15-37.5μg L-1,LOD为0.2μg L-1,优于大部分同类传感器。相比常规传感器需要多步固定和多器件同步工作的复合及响应机制,该技术在集成度、简便性和检测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3)纤维蛋白/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海绵基荧光传感器。为避免(2)中因使用价格昂贵且易失活的ACh E,导致传感器成本高和实用性差等难题,制备了对甲基对硫磷(m-PT)响应的荧光金属有机框架(MOFs)纳米探针(Zr-LMOFs),实现了m-PT的灵敏和低成本检测,LDR为25-1500μg L-1,LOD为3.15μg L-1。而后,基于(1)的复合机制与特点,利用Fibrin为连接剂,将Zr-LMOFs负载于三聚氰胺海绵(MS)构建了Zr/F/MS基荧光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m-PT的LDR为100-2000μg L-1,LOD为5.35μg L-1,具有对其他四种OPs、两种非OPs及两种无机离子的抗干扰检测能力,实际大米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1-107.5%。此外,Zr/F/MS能在模拟的非中性溶液、含少量有机萃取剂的农产品前处理样本以及高温环境中保持正常检测功能,不仅改善了Zr-MOFs粉体的实用性,且相比常规ACh E基传感器要求严格的使用和储存环境,Zr/F/MS展现了显著提升的实际应用潜力。(4)金属有机框架-石墨烯复合膜基传感器。新型MOFs基元展现了诱人前景,但其复合/器件化构建MOFs-NMMC基传感器的过程一般步骤较多、耗时长、原料与能源消耗大(如(3)),导致传感器制造成本高,重现性有待提高。针对该瓶颈问题,利用NMMC中基底与基元间的复合协同机制,开发了基于局域焦耳热加速的MOFs-NMMC制备方法,实现了MOFs/G(石墨烯)CF的高效制备。首先以典型HKUST-1/G CF为研究模型,探究了该制备方法的过程、影响因素和机理,与常规相比,该方法耗时缩短至少4个数量级(少于1 s),所需原料用量可下降2个数量级,因而大幅度提高了传感器的构建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基于该法制备的Zr-LMOFs/G基传感器负载Zr-LMOFs稳定,检测m-PT的LDR为100-1000μg L-1,LOD为11.3μg L-1。MOFs/G CF基传感器具有显著的多功能性、可拓展性和简便性,在便携式、高通量检测领域展现了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是早日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关键。综合能源微网作为能源互联网中的研究热点,极大提高了能源整体利用效率。随着热电联产机组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多能流异质特性和多重不确定性给综合能源微网的安全、经济性运行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针对电-热联供型综合能源微网的运行特性及运行环境,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近似动态规划的微网日内调度实时优化算
学位
在目前构建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线上支付、电子商务、短视频、陌生社交等垂直领域在不断创新崛起。其中,网络游戏作为手机必备的娱乐软件,在互联网产品中表现尤为突出,越来越受到网络用户追捧与青睐。国内网游企业通过和国外一些大型企业合作,在平台和内容上取得重大突破,以至于网游行业一度被认为是极具开阔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朝阳产业。但是在行业内激烈的竞争和网络游戏生命周期短暂的特性下,如何留住用户,实现企业健康可
学位
碳足迹是一种广泛衡量影响气候变化的指标,也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影响因子。作为碳足迹评估的主要关注点,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收集技术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过去十年中,可持续能源技术领域飞速发展,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技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可将雨滴能、风能、振动能等能量有效转变为电能。特别是基于生物材料的摩擦纳米发电
学位
随着无人机导航技术的发展,无人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领域。其中,无人机探索任务是近年来的发展热点。得益于光学传感器成本低、重量小的优势,基于机载视觉的无人机自主探索研究备受关注。为了提升此类任务中无人机自主决策、探索和建图的效率,本文设计了一种结合基于采样和基于探索边界方法的机器人自主探索算法。此外,考虑到单机系统的探索能力有限,本文进一步搭建了分布式的多机探索系统,以多机协同的方式提高探索效率
学位
<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倡导素养为本的教学,指出“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从中,可以看出“真实问题情境”与“化学实验探究”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上的化学实验探究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是一种可以设计并动手操作的全真情境。
期刊
生长在水面之下并附着于基质表面的硅藻(也称底栖硅藻)在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它们对环境变化敏感,底栖硅藻已被用作生物监测指示微生物,或用于富集/固定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虽然锰(Mn)是生物生长必需元素,但环境中过量的可溶态Mn(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为探讨长期暴露在锰污染环境中的淡水底栖硅藻的种群分布特征,分别于冬季和夏季对锰矿区溪流底栖硅藻进行田野
学位
徽州古民居能够历经岁月洗礼得以保存至今并清晰地展现其风貌,一是依托高超的传统营建技术,二是得益于明代起制砖和用砖的极大普及提高了房屋寿命。传统营造技法对于古建筑修缮来说是根本依据,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来说是“一步不可少的工作”。徽州传统民居面临的现状是大量破旧不堪急需修缮和保护,同时传统古建筑在居住功能上的优势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而慢慢消减,行业内部链条缺失、缺乏史料记载等原因导致徽州传
学位
热固性树脂是一种共价交联的三维网络高分子,具有优异的热学、力学性能及尺寸稳定性,在高性能涂料、胶粘剂、橡胶、复合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并且很难被热塑性材料取代。由于三维永久交联网络结构,传统热固性树脂一旦成型不能通过加热或溶解等方法进行重塑或二次加工,废弃后更难以回收处理。将动态共价键引入到交联网络中是解决热固性材料难以回收、降解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大量报道的动态共价聚合物网络普遍使用催化剂
学位
压应力是材料重要的服役载荷。研究材料在压应力下的显微结构演化规律,建立材料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间的关系,将为新材料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透射电子显微镜是在纳米到亚埃尺度研究材料显微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其内引入压应力场,原位研究材料在压应力作用下的显微结构演化规律,则是建立显微结构—力学性能关联性的有效途径。Hysitron、Nanofactory、泽攸科技等仪器公司均开发了不同类型的透
学位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燃煤发电一直是我国电源结构中的主力电源,也是火电的主体。近年来,火电行业形成了以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与常规机组相比较,超超临界机组具有热力参数高、系统规模庞大等诸多特性,另外,高温、高压、高速旋转的特殊工作环境,以及火电行业对环保指标的更高要求,都对机组控制回路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针对火电过程热工控制系统性能评价问题展开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