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花溪区为研究区域,利用3S技术基于遥感图象分析处理得到花溪区植被景观格局图,并定量化分析花溪区植被景观格局的独特性;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各地形因子,进行地形地貌的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地形地貌与景观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的关系。以期达到促进该区域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主要的内容和结果如下:(1)本研究将花溪区的景观分为13类景观来分析,得到花溪区植被景观破碎化程度高的特征,且以中小斑块为主。农用地景观和道路-居民区景观占到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50.37%。研究区景观多样性为1.64(最大值2.81),花溪区植被景观多样性处于中上,景观均匀度为0.64,表明花溪区植被景观格局分布均匀度较强。景观优势度为1.17,表明组成景观的各种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相差不是很明显。研究区的景观分离度为0.53,说明研究区景观中,针叶林景观、针阔混交林景观和草地景观分布相对较集中、连片,竹林和经济林景观的分布最为分散。研究区的整体景观形状指数为7.61,花溪区整体景观斑块的几何形状不是很复杂,这主要是因为花溪区植被景观格局中农用地景观和道路—居民区景观占了整个研究区的一半左右,而这两类景观它们的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控制、干扰。(2)研究区69.63%分布在海拔1100-1300m之间。整个研究区坡度≤25°的面积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85.83%,坡度≥25°的地方占到总面积的14.17%。研究区平坦的地方占到总面积的22.33%,其余坡向分布较平均,没有明显的区别;地形起伏度<20m的台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占研究区总面积8.17%;研究区丘陵共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2.84%,丘陵是研究区主要的地貌类型。海拔较高的中山地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99%。(3)基于高程、坡度和坡向3个地形因子以及依据地形起伏度划分的地貌来分析研究区植被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农用地景观、水体景观、道路-居民区景观的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拔1300m以下,其他几类景观则多分布在1200-1500m区域,在1500m以上的区域,针叶林景观、针阔混交林景观、草地景观的分布比例最多;农用地景观、道路-居民区景观有一半以上分布在0.5°的坡度范围内,5-25°坡度范围是各个景观类型分布比较均匀的区域,针叶林景观、针阔混交林景观、灌木林地、灌丛地景观是坡度较大地区主要的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除在北坡的景观多样性较大,在其他坡向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别。在浅丘陵地貌区景观的分布面积最大达到60.92%,在地形起伏度最大的中山区主要分布的景观针叶林景观、针阔混交林景观和草地景观。本文选取平均斑块面积、多样性、均匀度、斑块密度四个景观指数,对研究区不同地形条件、不同地貌区的景观格局与地形地貌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受人为干扰较多的低海拔、台地、平缓坡地带景观斑块平均面积较大,破碎度较小,坡度大、海拔高的地区破碎程度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