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节的成立,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记者群体的重视和关怀,也加深了公众对新闻工作者的关注程度,记者群体的形象也因节日的成立而逐渐凸显。关于每年的记者节,媒体都会通过刊登各式文体表示对记者们的节日祝贺。本文以《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记者节报道的媒体框架。本文以钟蔚文、臧国仁等台湾学者提出的框架三层次结构和两种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对《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关于记者节的新闻报道重点突出领导力框架,记者责任/使命框架以及记者典范框架。新闻文本图式结构较完整且情节框架与议题框架设置均衡。记者节报道形式以消息为主,评论为辅,并且报道版面位置突出。对一些记者活动的系列报道,既体现了媒体的专业精神,也表现了对记者节的重视。记者节报道还多采用权威消息源,公信力强,且重视正面宣传,传播主流价值观,但报道篇幅稍显繁重。《人民日报》在关于记者节的报道中进一步强调记者应具有铁肩担道义、恪守职业操守等优秀品质,优秀记者的报道为其他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榜样,重在进行正面引导。但是,现实社会中也存在一些行为作风不好的记者。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记者的生活、生存状况也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关于这些问题,《人民日报》涉及较少。因此,本研究认为《人民日报》关于记者节报道呈现的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之间存在一些错位,错位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国家政策的规制、新闻组织框架以及新闻个人认知框架的影响。针对记者节报道的优化路径,本文从国家层面、媒介组织层面、记者个人层面以及技术层面提出措施。国家层面,国家应进一步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巩固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效统一。媒介组织层面,党媒应有效区分新闻与宣传的差异性,做好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衔接。记者个人层面,记者应增加“个人经历报道”。技术层面,对于记者节报道应进行适当的前期策划,宏观把控报道;可开设记者节专题栏目,使报道的系统性更强;应尽量避免信源偏差,使新闻报道更具客观性;还应尽量调整报道基调,促进报道平衡以及创新写作手法,改善报道模式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