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世界三大奇蝶”之一的金斑喙凤蝶属鳞翅目(Lepidoptera)凤蝶科(Papilionidae)喙凤蝶属(Teinopalpus),分布范围位于亚洲东南部,已知有5个亚种,其中4 个亚种分布于中国。自1923 年Mell 在广东省连平县山区发现第一个标本起,80 年以来,国内外学者、专家都先后努力研究过这种蝴蝶。日本学者中原和郎(1958)认为daphne 植物是其幼期寄主;广西科学院蒋国芳(1997~1999)观察了成虫的交配和取食及对雄虫的触角感受器类型进行电镜分析;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黄寿山(2000)跟踪到金斑喙凤蝶的产卵植物和一粒卵、日本学者五十岚(2000.8~2001.4)以人工辅助交配得到卵、幼虫后,用木兰科植物饲养幼虫了解到蛹的形态。然而,由于活动于高海拔云雾缭绕的环境这一特性,金斑喙凤蝶的生物学研究一直是蝴蝶研究界一大难以攻破的课题。为了向世人展示这种蝴蝶在自然状态下的生存状况,我们于2003 年4 月-2004年11 月间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对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的生物学进行研究,历时近两年时间后,我们获得了巨大成功,首次揭开了这种“梦幻蝴蝶”的神秘面纱。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首先决定从幼虫可能的寄主—木兰科植物的生境寻找突破口,采用人工搜索方法在该植物群居的原生林带展开大面积搜索。搜索对象包括林下层所有的植物种类及林上层的木兰科植物,搜索中在林上层木兰科植物上找到6 个已羽化或死亡蛹,在林下层找到12 个已羽化或死亡或活蛹(2个)。之后对绿色活蛹(参考资料上的蛹态)进行连续观察(多在白天进行),被观察对象处于原始自然条件下,借助数码等设备记录蛹的变化过程及当时的环境条件(如温度、相对湿度)。找到卵和幼虫是本研究之关键,为此,在成虫发生期,我们选择两个成虫出入频繁的山头进行定点观察,并攀上山头最高的植物以扩大视野范围,采用全天(白天)连续观察法,借助望远镜、复读机等设备辅助观察并记录,记录对象为成虫飞翔、停息、相互追逐等行为的发生时刻、温度、光照条件等。连续观察中发现与雌蝶产卵行为相关的植物,在这些植物上找到卵20 粒。然后选择卵数量较大的两株植物连续观察(凌晨5:00~晚上21:00),观察对象包括卵、幼虫及相关的动物(如蝽类昆虫),同时记录各种行为(如孵化、取食、吐丝等)的发生时刻、温度及光照条件等。对所收集到的数据,首先采用分段计数法(如8:00~9:00,20℃~21℃)对各行为发生的时刻、温度等汇总,之后借助SPSS,ORIGIN 应用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大瑶山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一年发生两个世代,第一代发生于5~9 月中旬,第二代发生于8 月中旬~翌年6 月上旬;第一代雌蝶将卵产在木兰科植物光叶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nitidacw.w.Smith Law)和广东含笑(Michelia chapaensis Danely in Journ.Bot)叶面上,第二代雌蝶则很少在光叶拟单性木兰上产卵,说明第二代雌蝶产卵时对植物与生境具有选择性;产出的卵在寄主植物上呈单粒分布,每个枝条只在一张叶片的叶面上分布着一个卵;以上两种植物就是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幼虫的寄主植物,它们来自于不同属别,说明幼虫的食性并不专一;幼虫取食行为受内外因子共同调节,且外因(光照、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