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是国家实现富强的必经之路,是推动发展的最强力量,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飞快,市区建设、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不可避免地占用了大量的农用地,尤其是宝贵的耕地。伊通满族自治县的经济增长也逃不开这种模式,也就使得当地的人地矛盾愈加明显,我国在耕地保护问题上采取的措施仍有缺陷,主要体现在长期以来未充分认识到耕地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与生态环境价值,引起了各界对中国粮食供给水平的关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保证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中国对经济发展进程中显现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这一问题十分重视,从耕地数量的保护上升为质量与数量共同保护,在各地均划分出了基本农田保护区,随后,根据相关法律制定了众多例如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占用补偿平衡制度等保护耕地的政策。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新一轮经济飞跃式增长,而经济增长侵占了农业用地,所以耕地保护的工作迫在眉睫,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现行的耕地保护措施仍有不足,在不断涌现的耕地问题面前显示出一定滞后性。通过对伊通县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业局和水利局的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提取到的有效信息显示:伊通县耕地数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其中包含自然灾害造成的耕地损毁,还有人为弃耕,改变用途等做法造成耕地数量减少。同时,耕地地力也在不断下降,有机质含量不足以支撑农作物的良好生长。考虑到伊通县自身生态环境及现行的依靠占用耕地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以及非农化造成的生态及经济损超乎想象,因此,控制耕地减少的主要对策应该是严控耕地转为非农化用途。本文就伊通满族自治县耕地保护现状,通过对耕地质量及数量上变化的汇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全文共六章:第一章详细论述了这篇论文的写作背景及目的意义,对中国和外国耕地保护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第二章阐述了有关耕地保护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以伊通满族自治县区域概况为背景,介绍了历史及现状,系统反应耕地的利用与保护现状以及伊通县耕地的分布特点、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规律;第四章综合考虑了使耕地数量、质量产生变化的自然、经济和政策因素,总结了使耕地数量下降质量减少的原因;第五章综合以上内容,根据伊通满族自治县的独特情况总结了适合于本地的保护耕地的对策;第六章为伊通满族自治县耕地资源科学管理,实现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与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