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课题通过观察颈椎性类冠心病患者手法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颈椎X线表现、心电图变化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等的改变情况,探讨了中医手法治疗颈椎性类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特点,并期望有助于拓展治疗该病的有效新途径.为了阐明颈椎性类冠心病的病理机制,我们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根据中医“筋出槽、骨错缝”的理论,并依据现代医学脊椎“三柱”理论及脊椎稳定的内外平衡学说,采用手术干预使实验动物颈椎错位失稳并诱发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定期观察其心电图改变及颈椎的X线变化情况,建立颈椎性类冠心病动物模型,并通过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神经肽类物质NPY、CGRP、ET和ANP含量的变化,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元、血管床、颈脊髓神经元的变化情况和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以及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对心脏力学性能的影响情况,来论证颈椎失稳椎体退变增生,长期慢性压迫、刺激交感神经所引起的神经-体液-血运的变化是出现心肌缺血、心肌收缩性能降低甚至心肌细胞器质性改变的重要原因,旨在探讨颈椎性类冠心病的发病机理,为防治颈椎性类冠心病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颈椎相关疾病内涵的丰富,提供理论支点.该课题主要分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结论:1.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医手法对颈椎性类冠心病治疗安全有效,能够明显改善胸痛、心悸等症状和心电图异常的情况,总有效率达91.67﹪.2.手法治疗能够改善颈椎失稳所出现的椎体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并松解椎体小关节的炎症粘连.3.手法治疗能够缓解颈部软组织痉挛,有助于颈部内外平衡的重建.4.手法治疗能够调节交感神经紧张性,有效地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加速促进炎症物质的分解、转换和排泄,减轻或消除刺激神经、血管的非特异性炎症而起治疗作用.5.颈椎手法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可概括为:纠正“筋出槽、骨错缝”,舒筋活络、松解粘连,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其中旋转手法的应用可能为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