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风电复合材料叶片主承力部件结构失效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fangro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风电机组的大型化发展,复合材料叶片尺寸、重量及载荷的增加对叶片结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型叶片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且失效模式更加复杂,叶片损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更为严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叶片结构失效行为的理解,并提供高效的性能评估和失效预测方法。由于技术风险和高昂成本的限制,全尺寸叶片破坏性测试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子构件测试则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叶片结构形式复杂且材料种类多样,但在翼展方向的很大范围内,由梁帽和抗剪腹板构成的主承力部件都控制着叶片整体刚度和极限强度。因此,本文提出从子构件尺度进行风电叶片结构失效分析,以主承力部件和叶片翼型段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叶片结构失效机理、参数评估、失效预测及三维建模技术展开试验和数值研究。
  根据大型风电叶片主承力部件的结构特点和成型工艺,设计并制造了箱型截面承力梁结构,以此试件为代表开展试验和数值研究。承力梁由层合板梁帽和三明治腹板通过结构胶粘接成型,并在梁帽设计中考虑了不同厚度和分层缺陷。
  承力梁破坏性试验研究中,分别开展了挥舞方向和摆振方向下的三点弯曲极限静力加载,考察了多种失效行为随着加载历程导致最终结构破坏的完整失效顺序,并为后续数值模型开发提供了基准测试数据。通过记录承力梁随载荷水平变化的整体位移、局部应变和动态影像,用于捕捉引发后破坏响应的损伤起始与扩展现象以及相应的应变状态。试验分析将局部变形损伤与承力梁宏观力学性能关联起来,明确了屈曲、Brazier效应和各种材料损伤等不同失效模式发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分布,并详细讨论了涉及几何、材料和接触非线性的失效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承力梁因竞争失效机制会呈现出不同的失效模式:由抗剪腹板局部屈曲驱动的压缩溃塌决定了承力梁在挥舞加载下的极限强度,但由局部胶体裂纹和梁帽屈曲引发的粘接开胶是承力梁在摆振加载下的关键失效模式。此外,Brazier效应和剪切非线性对于初始失效的影响取决于加载方向,三维厚度向开胶失效对后破坏行为的主导作用大于分层。
  为了预测承力梁的交互破坏过程,开发了全面且通用的非线性结构失效模拟方法。采用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的渐进失效分析方法模拟了三维应力/应变驱动下的承力梁失效行为,并在模型中考虑了与几何、材料和接触相关的结构非线性。材料损伤模型涉及了多种材料失效,包括层内和层间复合材料失效、泡沫夹芯压碎和粘接失效,单向复合材料的面内非线性剪切应力应变关系也考虑在其中,并在单元尺度和层合板尺度分别验证了材料模型的可靠性。在应变响应、极限载荷、失效模式和破坏过程四个方面,对数值模拟与试验观察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结果表明,该模拟方法对复合材料承力梁的强度和失效预测均能达到较高的准确性,它对于整个风电叶片的失效响应预测和损伤容限设计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承力梁结构失效进程通常由梁帽和抗剪腹板的局部屈曲驱动,基于屈曲响应与潜在失效的这种关联性,提出了采用线性屈曲分析方法对影响承力梁结构失效的多种因素进行高效评估。通过建立屈曲模式包络图,评估了承力梁几何外形和厚度参数对结构失效的影响,并在梁帽和腹板混合屈曲发展模式下,获得了结构强度与减重之间的优化关系。结果表明,梁帽曲率增大有利于抵抗截面扁平化,可以显著改善屈曲强度;只有当梁帽屈曲占主导时,截面横纵比的变化对屈曲强度的影响大于重量。考察边界条件发现,载荷引入方式对屈曲响应的影响与加载工况有关。这种评估方法仅使用商用有限元软件中容易获取的通用建模技术而无需依靠用户子程序,因此允许执行高效地故障评估用于风电叶片早期设计。
  为了能够快速高效的建立大型叶片高保真三维有限元模型,针对叶片翼型段提出了一套自动化参数建模技术,通过参数预定义可以处理模型创建过程中所有步骤。利用开发的建模程序可以实现节点生成、单元创建、材料输入、边界及载荷定义等功能,允许由参数化外轮廓曲线自动建立包含实体单元和粘接单元的叶片翼型段模型,且可以灵活地考虑不同网格密度、铺层过渡细节和内部粘接方式,较大程度地实现了输出的多样化。叶片翼型段模型与全尺寸叶片试验在静力加载下进行对比,位移和应变均吻合良好,表明建模技术是可靠的。这种高保真三维实体单元建模方法有助于建立全局-局部多尺度叶片模型,为大型叶片精细化设计和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
其他文献
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初衷就是模拟细胞体内微环境,细胞所在的体内三维环境,包括介观尺度(mesoscale)、微米尺度(microscale)以及纳米尺度(nanoscale)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能够影响细胞的生长。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由相互交错的纳米纤维构成的兼具微米级多孔与纳米级纤维的网络结构,这一微/纳结构能够支持细胞并且影响细胞行为,能够持续影响细胞
学位
基因治疗是一种治疗难治的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的潜在方法。由于阳离子聚合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并且容易制备,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阳离子聚合物载体体系存在合适基因包载和控制释放的矛盾及PEG化困境等问题,导致其较低的转染效率和短的体内循环时间。为了克服基因传递过程中细胞内和细胞外的这些障碍,在本工作中设计和研究了一系列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多功能化阳离子超分子基因载体系统。第一章,介绍了常用的
学位
随着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湿部抄造体系变革的不断深入,现有的助留剂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寻找性能更加的优秀的助留剂,特别是在高剪切作用下保持高留着率,对最大限度留着细小纤维、填料以减少环境污染与节省资源,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论文在综述造纸湿部基本理论和助留剂在造纸湿部中应用的基础上,得出球形聚电解质刷(SPB)既有微粒的离子化表而和三维纳米结构,又具备有机高分子的可控电荷密度和柔性高
学位
蒽衍生物由于其优异光学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对于一种具有特殊分子结构和发光性能的蒽衍生物-9,9-联蒽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联蒽分子构型和激发态等特点,通过在其10或10位上引入各种官能团,合成了一系列功能化的联蒽衍生物,主要研究其荧光发射性质,电致发光性能,以及应力诱导荧光变色性质。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合成得到联蒽核、蒽核化合物(CzBACz与CzACz)。主要研究了它们
学位
螺旋结构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近二十年来,化学合成螺旋分子,尤其是人工模拟螺旋结构的生物大分子成为研究热点。由于稀土配合物具有独特的光、电、磁性质,设计和合成含有稀土离子的螺旋超分子配合物是配位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等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在我们课题组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柔性酰腙类席夫碱为配体,设计和合成结构新颖、具有优良性能的镧系元素螺旋超分子为主要目的的研究工作,深入探讨了末端基改变、阴离子、阳离
学位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技术因其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量消耗少等优点,非常适合于手性分析、生命分析等样品量稀少试样的分析,已发展成为分离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分析技术之一。然而,CE毛细管内径较小(通常小于100μm)、载样量少(一般为数十纳升)、检测光程较短(小于1000μm)等不足直接导致其浓度灵敏度偏低,限制了其在复杂样品中痕量组分测定中的应用。
学位
氧化偶联反应为有机合成提供了一类更为绿色和原子经济性的方法,以便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五元杂环化合物,尤其是呋喃、吡咯和噻吩在天然产物、医药和材料科学中是最为常见的骨架结构之一,因而具有很重要的合成意义。在论文的一开始,我们综述了目前已经开发的使用氧化偶联的策略来合成五元杂环化合物的方法。接着,对于我博士期间的工作进行了介绍,这些工作都集中在使用氧化偶联这种理想的方式来合成五元杂环化合物。在
学位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慢性不可逆,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途径和方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PF不断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仍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临床及实验研究数据的支撑。右归饮出自《景岳全书》,是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剂,在既往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该方能在缓解IPF患者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良好
学位
丹参酮类化合物是丹参的脂溶性活性成分,对心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丹参酮类化合物结构复杂,难以通过化学全合成的方法获取,目前主要通过提取丹参药材满足临床对丹参酮类化合物的需求,对丹参资源的消耗量大,不利于丹参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提高丹参酮含量或生产丹参酮是缓解丹参资源紧张,促进丹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是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的基础,也是改良丹参种质资源品质
学位
可再生和可持续的能源资源,特别是风能已经在发电方面引起重视。风能已成为传统化石燃料的最佳替代品,因为它具有更高的效率,低成本和可靠性。风力产生的能源清洁,没有排放温室气体,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因此,先进的控制技术已被用于改善其性能。本文研究了基于混合智能学习的自适应神经模糊算法的实现,以估计变速风力发电机组不同关键参数。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主题:(1)选择合适的风机安装场地时,风速概率分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