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探索上睑眶隔与轻度上睑下垂的关系,为更好的利用眶隔矫正轻度上睑下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组行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的门诊求术者的上睑按照2017年《中华医学杂志》的《上睑下垂诊治专家共识》的上睑下垂分类方法分为正常组和轻度上睑下垂组,进行眶隔观察。观察指标为眶隔与周边结构的连接、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融合部的位置、眶隔的组织学结构。一、眶隔与周边结构的连接观察。术中沿标记线切除上睑皮肤,剪去眼轮匝肌,暴露眶隔。横向剪除一条宽约2mm眶隔组织,将剪除的眶隔组织留做标本,用于组织学观察。剪除这条眶隔组织后,眶内脂肪膨出,观察眶隔与眶脂包膜、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的连接情况,即眶隔与眶脂包膜之间是否存在粘连、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之间是否存在限制韧带,然后将结果填入眶隔观察表。行卡方检验分析两组间的眶隔与眶脂包膜间的粘连发生率、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间的限制韧带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二、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融合部的位置观察。该位置存在三种类型:融合部高度大于睑板宽度、融合部高度等于睑板宽度、融合部高度小于睑板宽度。在术中暴露融合部以后,用刻度尺测量睑板的宽度、融合部的高度(精确到0.5mm),并将结果填入眶隔观察表。统计总体和各组间的融合部高度、睑板宽度,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分析正常组和轻度上睑下垂组的睑板宽度、融合部高度是否存在差异;行卡方检验分析融合部位置的分布在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三、眶隔的组织学观察。取10例(正常组5例、下垂组5例)术中切除的眶隔组织行石蜡制片,予HE染色观察眶隔组织的结构,比较两组间的结构差异;予Masson染色找寻肌结构,并比较正常组与轻度上睑下垂组的肌结构差异。予SMA染色确认发现的肌结构是否为平滑肌,并比较正常组与轻度上睑下垂组标本的眶隔的平滑肌纤维的含量及走行差异。结果:一、眶隔与眶脂包膜、上睑提肌腱膜的连接情况。两组间均可见眶隔在下方与上睑提肌腱膜相连续。正常组190只眼,眶隔与眶脂包膜间存在粘连的数目为32只眼,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间发现限制韧带的为44只眼;轻度上睑下垂组18只眼,眶隔与眶脂包膜间存在粘连的数目为15只眼,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间发现限制韧带的为13只眼。两组间比较,轻度上睑下垂组的眶隔与眶脂包膜间的粘连发生率更高(X2=41.562,P<0.05),轻度上睑下垂组的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间的限制韧带发生率更高(X2=19.896,P<0.05)。二、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融合部的位置情况。总体的睑板宽度为11.055±0.630mm,正常组为11.055±0.625mm,轻度上睑下垂组为11.056±0.685mm。正常组与轻度上睑下垂组的睑板宽度无显著差异(t=0.006,P=0.995)。总体的融合部高度为11.082±0.664mm,正常组为11.029±0.657mm,轻度上睑下垂组为11.639±0.435mm。轻度上睑下垂组的融合部位置高于正常组(t=3.855,P<0.05)。眶隔位置的分布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X2=2.392,P=0.302)。三、眶隔的组织学观察情况。HE染色显示:两组的眶隔均主要为结缔组织结构,可分为两层。前层较疏松,后层较致密。轻度上睑下垂组与正常组相比,其结缔组织纤维含量更少且更为疏松,说明轻度上睑下垂组的眶隔组织更薄弱。Masson染色显示:在两组的眶隔中,均未发现肌组织结构。SMA染色结果显示:在两组的眶隔中,除穿行眶隔的血管显示阳性外,其余的组织SMA染色均为阴性;两组的眶隔中均未发现平滑肌结构。结论:轻度上睑下垂组的眶隔与眶脂包膜间的粘连发生率、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间的限制韧带发生率比正常组高;轻度上睑下垂组的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融合部的高度比正常组高;轻度上睑下垂组的眶隔比正常组的眶隔薄弱。因此,眶隔与眶脂包膜的粘连、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间的限制韧带、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融合部的位置过高,可能是引起轻度上睑下垂的原因。提示在临床手术中对眶隔进行相应处理,可能有治疗轻度上睑下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