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S.路易斯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基督教作家和护教学家之一。他的《返璞归真(纯粹的基督教)》等三本书籍被《今日基督教》列入“改变二十世纪的一百部基督教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应英国广播公司的邀请,就基督教信仰发表了四个系列的讲话,在当时听众的眼里,作为平信徒的“他就像坎特伯雷大主教一样,成为宗教的同义词。”路易斯的基督教著作创造了出版界的奇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千上万的人宣称自己通过阅读他的书籍皈依了基督教,或是第一次被说服去开始认真地思考基督教。在西方关于基督教的讨论或公开辩论上,他的观点很少不被人提及。
路易斯被称为英国和欧洲文化传统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他的事业是英国浪漫主义传统的完美实现。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核心是一场思想运动,旨在恢复塑造了自奥古斯丁至爱德蒙·斯宾塞时期整个欧洲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的核心是正统的基督教。理性、浪漫主义和基督教被称为路易斯思想的“三大柱石”。在正统的基督教遭到启蒙运动、自然宗教、怀疑主义、科学主义、主观主义、进化论、新教自由派神学、逻辑实证主义等猛烈的冲击时,路易斯诉诸理性,用普通大众的语言,以极其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讲述和捍卫核心的基督教信仰(即他所谓“纯粹的”基督教),其影响远远超越了专业的神学界。
在西方,路易斯研究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无论是他的神学思想还是文学著作,都受到极大的重视,得到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汉语学界,路易斯研究几乎完全局限于文学领域,本研究是在中国大陆进行路易斯神学思想研究的第一次尝试。针对大陆学界对路易斯的了解状况,本文采用文本研究为主、对比研究为辅的方法,根据他的自传、传记、书信、回忆录、神学和文学著作等,尽量全面地介绍路易斯其人及其神学思想,将其散见于不同作品中的神学思想进行归纳综合,分为不同的主题,逐一进行评述,并辅以文学作品进行佐证。同时,本文尽力将路易斯的思想置于西方自柏拉图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现代基督教思想史的背景之中,与有关神学家、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对比,分析他思想的渊源、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对当代哲学、神学、社会思潮的回应与批判,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本文的内容共分十一章:
第一章:导言。论证本研究的意义,介绍海内外路易斯研究的现状,陈述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及价值所在。
第二章:介绍路易斯的生平和著作,探讨他思想的渊源和核心。
第三至第九章按几大主题逐一评述路易斯的神学思想,其中,
第三章:客观的道德律。本章介绍了路易斯有关道德律的思想,并将他的思想与康德、弗洛伊德等人进行了比较。路易斯认为,首先,每个人心中都有客观的道德律,道德律指向了它背后上帝的存在;其次,没有人完全地遵守了道德律。只有当人意识到道德律及其背后上帝的存在,意识到自己违背了道德律、与上帝为敌之后,基督教才开始说话。路易斯对客观的道德律的坚持与他对主观主义、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反对联系在一起。尼采号召现代人要勇敢地“重估一切价值”,自己决定何为真、善、美;逻辑实证主义者否定伦理判断的意义,认为一切价值判断不过是“表现情感”。路易斯肯定了客观价值的存在,认为人之为人就在于对事物的客观价值作出合理的反应,人没有能力在“道”之外发明一套全新的价值体系。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是一切存在的总和,所谓道德律只是一种心理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彻底地控制自然,包括人类本身。路易斯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实际上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拥有的权力,自然只是他们行使权力的工具。当人通过优生学、心理学、教育和大众媒体,完全控制了人类自身时,一小撮“社会精英”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创造“良知”、塑造人类。这些人类的决定者们因为离开了“道”的约束,将完全受制于自己非理性的冲动,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转而成为自然对人类的征服。被他们塑造出来的人类已不是真正的人类,只是人工制品,而决定者本人也因为丧失了传统的人性,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对自然的最终征服将证明是人的废除。”
第四章:对天国的渴望。本章介绍了路易斯的一个核心思想--Joy(对天国的渴望),并将其与柏拉图、奥古斯丁、弗洛伊德、新教自由派神学的主张进行了比较。路易斯根据自身经历认定,人人心中都有一种不息的渴望,这种渴望贯穿于人的一生,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能满足。他认为,一切存在都不是徒然,渴望存在,就一定有满足渴望的东西存在。对这种世间万事万物都无法满足的渴望,最可能的解释是:人是为另一个世界而造。尘世的快乐原本并不是要满足它,乃是要激起这份渴望,暗示那个真实的东西--天国。
第五章:“纯粹的”基督教。路易斯说,自从成为基督徒以后,他就一直认为,他为那些不信教的“邻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可能也是唯一的事,就是向他们解释“纯粹的”基督教,即各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基督徒都共同持守的信仰,并为这个信仰辩护。本章介绍了路易斯有关“纯粹的”基督教的思想,将其置于两千年的基督教思想史之中,让读者看到他对传统的继承、对当代哲学和神学(尤其是新教自由派神学)的回应与批判。
第六章:神迹。本章在大卫·休谟、大卫·施特劳斯和布尔特曼对神迹的怀疑和“去神话化”的背景下,介绍了路易斯有关神迹的思想。路易斯是一位超自然主义者,认为神迹是“超自然的力量对自然的干预”。神迹并不违背自然律,神迹处处发生,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近距离、小规模地”集中再现了他在整个宇宙之中已经做过或将要做的事,“用小字为我们书写了上帝在整个自然这块画布上用大字已经书写或将要书写的内容,只是这些字迹太大,几乎不为我们所察觉。”
第七章:苦难。本章在西方有关神义论问题的探讨背景之下介绍了路易斯的苦难观。路易斯的苦难观可以概括为“因受苦难得以完全”(《希伯来书》2:10)。他认为苦难主要有两点作用:一、它是“上帝用来唤起耳聋的世界的喇叭筒”,粉碎了恶人“万事亨通”的幻想,“将真理的旗帜插在反叛灵魂的堡垒上”;二、它粉碎了人自足的幻想,促使人转向上帝。路易斯自己丧妻的经历印证了他的苦难观,也为他的苦难观增添了新的维度--苦难是一个奥秘,“将来天国会为我们的问题提供答案。”人所能做的就如约翰·哈曼所说:接受生存的全部赠予,这生存是上帝创造性的礼物。
第八章:祷告。本章介绍了路易斯的祷告观,并将其与加尔文、帕斯卡、麦克唐纳等人的思想进行了比较,借助潘能伯格和布尔特曼的观点进行了佐证。路易斯认为,祷告既是人的活动,也是三位一体的上帝的活动。上帝虽然无所不知,人仍然需要祷告,这是因为在祷告中人向上帝开放,当人揭示自己,通过认罪、祈求在上帝面前占住人的高位时,上帝也就降尊,将自己启示为人。祷告的有效性不能通过经验或实验来证明,只能根据信心来判断,正如布尔特曼所说,“除了对于信仰的眼睛以外,上帝的行动对于每一只眼睛都隐蔽了起来。”祷告对宇宙的进程发生作用,不论人何时祷告,上帝都在宇宙发展的进程中考虑到人的祷告,因为上帝不在时间之中,对他而言,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永恒的现在。
第九章:爱。本章主要介绍了路易斯有关情爱、友爱、爱情(他统称为自然之爱)和仁爱的观点,并将其与柏拉图、奥古斯丁、蒂里希等人的思想进行了比较。路易斯详细剖析了每一种自然之爱的崇高与危险之处,旨在表明,自然之爱有与上帝--大爱本身--相似的一面,但是,自然之爱不能够自足,需要上帝恩典的介入,向仁爱转变。上帝是爱,但爱不是上帝,“爱一旦变成上帝,亦即沦为魔鬼。”
第十章:C.S.路易斯的洞察力。本章简要介绍了路易斯在其所谓人际关系的“内圈”、民主、谦卑、基督徒的灵性生活所面临的“试探”等问题上深刻独到的见解,向读者展示了路易斯思想魅力的另一面--对人性、人的心理、生活、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
第十一章:笔者眼中的C.S.路易斯。本章对路易斯其人及其思想进行了简要的评论,分析了他的著作产生巨大吸引力的原因,以及他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意义。
美国宾州大学的历史学家兼宗教学家菲利普·詹金斯教授预测,二十一世纪世界将进入他所谓的“下一个基督王国”,基督宗教世界的重心将由发达的“北方”世界转移到发展中的“南方”世界。新基督宗教的主流将仍然是传统主义、正统主义和超自然主义,传布的是一种更强烈甚至更质朴的基督教信息。基督教将发展出一个草根性的运动,吸引相当多元化的人群,包括传统社会的边缘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研究路易斯“纯粹的”基督教思想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路易斯对人性、人的心理和基督徒属灵生活的深刻洞察,对性、爱、婚姻、友谊、民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的揭露,从传统基督教的角度对主观主义、自然主义进行的批判,对永恒的真理和价值观的坚持,对于生活在后现代时代的人们思索终极价值、道德伦理、人之为人等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