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其本质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强调最高道德准则的中庸思想。孔子强调,人的廉耻感是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道德自律。孔子认可的“君子之道”即是个人有较好的个人素养的道德认知。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形容中国人是“温良”的,即没有任何使人感到不快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可见,中国人向来重视道德,同时也对中国人的道德有充分的自信。如今社会强调素质教育,更应该加强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喜欢唯我独尊,然而作为未来的希望在踏入社会前,更需要关注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当今我国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认识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的重要性,以崭新的思路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当今有识之士,重新发现人的道德和德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反思中,呼吁振兴德育。高校德育的必要性和我国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促使我们思考:目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现状,大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满意程度和效果如何,以及如何去提高我国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及其有效的教育对策研究等。众所周知,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道德发展理论中比较成熟的理论,在中西方教育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行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础,探索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对策及大学生德育的契合点,探索先进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最终实现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有的智能和纯真的赤子之心,实现中国人的精神达到道德与智力的完美结合。本文主要运用实证调研的方法,对广西9所高校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及德育相关问题进行实证调研,掌握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滞后和可逆的特点,部分大学生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运用自身善恶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等问题。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问题归因于:大学生自身特殊性,高校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社会道德环境弱化及网络道德环境的冲击等方面。文章通过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借鉴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探索其对我国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有益启示,致力于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可能性的思路。主要从:以发展为教育目的,改革创新传统德育精华,德育工作者角色转变,挖掘隐蔽课程资源和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教育对策。文章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前言。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概念界定,研究综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的形成及梳理,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全面评价。第三部分: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第四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在前面了解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大学生、学校、社会道德环境及网络道德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对策的启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以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策略;改革创新传统德育精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抵制价值相对主义;促进德育工作者转变角色,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挖掘隐蔽课程资源,加强隐性教育氛围建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促成大学生知行合一。第六部分:结束语。通过对全文的综合归纳与提升,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引申出实践的处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为我国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