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政府职能是政府依法对纯粹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责与功能。历史进入新千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经济发展给国人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低廉的消费品,但是,我们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社会转型期,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二是行政学研究的路径问题;三是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范式的选择问题。
深入地看,行政学理论的“生态学”转向,不是学者在大脑里主观发生的学术活动,它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也代表着深刻的社会理性.一方面管理学路径产生政治与行政的二分,进而导致行政的“去价值化”;另一方面公共管理的市场化路径产生公共管理的“非道德化”。传统行政学很少研究政府与自然的关系,或者只是将自然作为行政外部环境的一个因素考虑。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索取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资源,使得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人对人的统治是以人对大自然的统治为基础的。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丰富,大自然的承载能力在下降,自然环境的恶化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被异化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沦落无疑始于人对自然的贪婪,在人类理性思维主导下,大自然的灵性一步步萎缩.面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传统的政府治理理论已经很难适应,人们在反思自身行为的同时,各国也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角度,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新政府治理模式理论建构,西方国家的“绿色政府”和中国的“生态型政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政府范式”是库恩的“科学范式”在行政管理学中的推广与应用,可将其视为政府治理价值、对象、规则的一种模式。从理论拓展的层面看,我国行政学理论与政府范式的“生态学”转向,正表明了中国行政学理论创新的一种积极尝试。本文在综述国内学者关于生态型政府研究基础之上,将理论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从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将行政学研究路径引入“政府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这有别于传统行政学研究的“政府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研究路径。本文从治理对象、治理规则、治理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型政府的治理内容,为生态型政府的建构搭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二是在综述中外政府范式理论的基础之上,梳理了纷繁复杂的多重政府范式,从政府与自然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探讨了生态型政府应成为当代意识的政府范式,这是当代意识和学术意识、现实性和学术性的统一,为政府生态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三是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例,运用一个个案分析,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现实基础、治理目标、条件、指标与规则.本文从总体结构上分六个部分:
1、绪论.主要是研究生态型政府提出的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并在大量阅读中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行政学的生态学转向及其理论进行了回顾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生态型政府治理的内容与建构思路。
2、历史与逻辑视野下“政府范式”的演进。本章基于社会治理模式分析框架,阐述了西方行政学及其范式转换原由,认真梳理了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范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状,从政府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生态型政府理应成为当代意识的政府范式,这是当代意识和学术意识、现实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并给出了生态型政府的具体概念。
3、生态治理:政府治理对象的变化。本章运用社会治理分析框架,论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政治治理对象的变迁,阐述生态事务与生态管理是当代政府治理内容。
4、生态规则:生态型政府的制度基础。从现实需要与关系建构角度解读生态型政府治理规则,分析传统行政模式下政府治理规则的困境解读及其救治路径:论述生态规则与政府生态管理的理性思考:一元主导与多元治理。
5、生态价值优先:生态型政府的价值基础.探讨了当代社会的生态价值诉求,提出了政府治理的价值存在及其社会基础。在本体论视角下论述了政府生态治理价值规范。对政府治理价值依据历史与逻辑的视野,分析了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生态伦理学思考,重点探讨了政府生态危机管理与生态型政府建构理路。
6、我国生态型政府建构的现实基础: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例。城市化无疑是工业社会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城市化的进程,某种意义上说也意味着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本章基于对南京市秦淮河区域近10年生态环境调研数据的分析,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条件、指标与规则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