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唐宋渔父词进行了研究。渔父原始形象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为历史传说,有姜太公、范蠡、严子陵,一为文学作品,有《楚辞·渔父》和《庄子·渔父》中描绘的渔父人物。这些外在表现各异、内在精神共通的渔父形象,共同积淀了人们对隐逸的向往,并进而在历代文人的传承下,内蕴日渐丰满,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诗文。中唐时期,张志和以一组深得人心的绝妙《渔父》词,开启了以更容易传达作者心志的“词”的形式书写的“渔父词”创作,并展开了对渔钓环境的描绘,融入作者自我的情感,基本凝定了“渔父词”这一具有承继性意义的词类。此后,唐宋时期的人们,在社会时局左右、儒佛道三家思想渗透、宇宙思索观念浸润等因素影响下,纷纷创作渔父词,以作为归隐情感的兴寄,创作主体包含了大量文人(如李珣、苏轼、陆游等),还有帝王(如李煜、赵构),僧道(如吕严、释德诚等)。渔父词词风承继隐逸派风格,用语上常常淡而雅,风格上多为清和空;内涵却千姿百态:有人以此故作姿态,实则沽名钓誉;有人看似超凡脱俗,实则抱有“仕不遇”心情;当然,也有人真的随心而动,亲近自然。而在众多隐逸方式中,人们尤其偏爱运用渔父题材,则更多地包含了垂钓与闲适心态、山水与移情兴寄、自然与天人合一等凝结着独特思维惯式的人文积淀。在这样的文化熏染下,渔父词的词类范型意义更加凸显,并包涵了深受儒佛道三家影响的古代词人们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挣扎并以各种方式达到矛盾统一的典型心态。后世,“渔父词”更超越了词的范围,与其他题材相互渗透,文化符号的含量越来越重。经过长时间的文学演进和文化变迁,渔父词凝聚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质,演变成为一种文化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