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液中EGCG与EGCG-Fe配合物还原Cr(VI)的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多酚中含量最高的儿茶素单体,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性和配位性能。本文通过研究水溶液中EGCG和EGCG-Fe配合物对六价铬的还原性能及其反应机理,探索了茶多酚应用于环境Cr(VI)污染修复的潜在价值。EGCG作为绿茶中最主要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较好的还原性能,实验发现在pH<4的水溶液中EGCG对Cr(Ⅵ)还原效果较好。对于Cr(Ⅵ)浓度为100μM的污染水样,等摩尔浓度EGCG在pH=3,25℃的条件下2小时内对Cr(Ⅵ)的还原效率可以达到90.86%,而在足够长的反应时间下,单位摩尔EGCG可以还原超过3摩尔的Cr(Ⅵ)。动力学实验表明EGCG还原Cr(Ⅵ)的速率对反应物浓度总体呈二级反应,其中分别与EGCG浓度以及Cr(Ⅵ)浓度均呈一级反应。溶液pH对EGCG还原Cr(Ⅵ)速率的影响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 (Ⅰ)在3.07<pH<4.29的范围内,反应速率与[H+]呈一级反应以及(Ⅱ)在4.86~7.05范围内,反应速率与[H+]呈零级反应,不同反应级数可能涉及到多个平行反应的进行。在该理论基础上,本研究在pH=3.07~7.05的范围内建立了EGCG对Cr(Ⅵ)还原速率经验公式。pH除因参与反应的[H]+不同而直接影响反应速率外,还间接地影响Cr(Ⅵ)的形态以及EGCG的稳定性。因此在pH>7.35时,EGCG还原Cr(Ⅵ)的速率因Cr(Ⅵ)形态的改变以及EGCG自氧化作用的加强而大幅降低。此外,本文还通过HPLC-MS/MS与UV-VIS分析证明了Cr(Ⅵ)氧化EGCG的初级产物为EGCG醌,确定了EGCGB环的三邻酚羟基是最主要的活性位点,反应可能涉及EGCG-Cr酯中间体的生成。EGCG除具有还原性外还对过渡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配位性能,其通过和Fe(Ⅱ)或Fe(Ⅲ)生成配合物可以大幅提高对Cr(Ⅵ)的还原效率。其中EGCG-Fe(Ⅱ)与Cr(Ⅵ)的反应活性极高,其二级反应速率常数随pH的降低而升高,在pH=3.75、4.02、4.32以及4.61的条件下分别为3556.3、2049.5、1453.7和1022.0M-1s-1。但更高的pH有利于EGCG与Fe(Ⅱ)形成配合物,因此表观反应速率随pH的升高而提升。而EGCG-Fe(Ⅲ)在pH<5的条件下则可以通过还原Fe(Ⅲ)并生成EGCG半醌、EGCG半醌-Fe(Ⅱ)等对Cr(Ⅵ)具有较高反应活性的中间产物提高对Cr(Ⅵ)还原效率。因此在酸性条件下EGCG可与铁离子、亚铁离子形成EGCG-Fe(Ⅱ)/Fe(Ⅲ)循环,实现对Cr(Ⅵ)的高效还原。此外,在pH>5时,溶解氧会与Cr(Ⅵ)竞争氧化EGCG-Fe(Ⅱ),降低EGCG-Fe(Ⅱ)对Cr(Ⅵ)的还原效率;而在pH<4时EGCG-Fe(Ⅱ)则较稳定,溶解氧对其还原Cr(Ⅵ)的影响可以忽略。因此pH或溶解氧较低的环境有利于EGCG-Fe配合物对Cr(Ⅵ)污染的修复。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当今世界非常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食物链积累在农作
背景:随着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神经根型颈椎病已有迅速增加和年轻化趋势,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根据前期临床拆方研究的结论,我们得出项痹康复方组方精简,疗效明确。
本研究将离子液体的灵活性和框架材料优良的结构特性相结合,提出设计制备具有多重CO2吸附、催化转化功能的离子有机聚合物。研究这些聚合物对CO2的吸附、催化转化性能以及偶
苯酚是一种具有毒性的有机污染物,其高效降解一直为人们所研究。据报道,纯培养下,GS-15能够在厌氧条件下以氧化铁作为电子受体降解苯酚,然而三价铁能否加快苯酚的降解并没有
本论文采用不同活性炭对原水进行预处理,降低原水的污染物负荷,比较不同活性炭对超滤膜不可逆污染的影响。以东江水为处理对象,进行膜污染试验,通过分析原水、超滤出水及超滤
介绍GPS实时定位RTK(Real-TimeKinematics)技术原理及其关键性技术 ,阐述了该技术在航道测量中应用 ,得出了一些结论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下午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举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
在基于傅里叶变换扩展的正交频分复用(DFT-S-OFDM)系统中,为了消除由多径传播和多普勒效应导致的信道间干扰(ICI),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软迭代信道估计算法。
好氧颗粒污泥是在水流剪切力作用下,由微生物凝聚而形成的颗粒状聚集体,因其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沉淀性能、耐有机负荷冲击、对污染物质较强的去除能力,在污(废)水处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