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已不仅仅作为资金的价格对个人储蓄和消费、工商企业的投资、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等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随着信用经济和符号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全球一体化,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已成为反应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世界各国宏观调控已转向频繁运用利率杠杠,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我国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直接调控,同样在利率管理体制上实行严格的僵化的利率管制体制,利率更多地被看作是平衡各方面利益的工具,往往被强行压在较低的水平上,根本起不到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利息利率问题的理论和利率政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央银行也试图去操纵和运用利率这一价格杠杆对经济进行调控。特别是自1996年5月到199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在不长的时间跨度里,连续七次使用利率这一金融杠杆的做法极为引人注目,显示了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政策助推经济的姿态和决心。利率管理体制也开始了向市场化利率管理体制的过度。可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完全具备利率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因此,这个本来很灵活的经济杠杆,我们运用起来却不如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那样灵敏和有效。为了充分发挥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功能,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 首先,对市场均衡利率的决定机制、利率对经济的作用机制、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条件、利率政策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等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是本文的理论准备。 关于利率的决定问题,从政治经济学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此类问题的讨论,流派众多,观点分歧很大,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和三种观点的争论。三个发展阶段:古典学派时期,凯恩斯学派时期和新古典学派时期;三种主要观点是:从利率决定于储蓄和投资(实物利率理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货币利率理论)的争论到最终归结为利率由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凯恩斯之前的传统理论把利率局限在实物市场上分析,凯恩斯则把利率放到货币市场上来研究,形成局部均衡利率论。新古典综合派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借贷资金决定利率论,后来又加入国民收入这一因素,把国民收入放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上,提出了著名的IS-LM曲线分析模型,形成一股均衡利率论。 利率在市场中形成之后,其对储蓄、投资、金融机构乃至整个经济又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利率对居民储蓄行为有较大影响。因为,利率是储蓄者提供生息资产的收益,当货币利率较高时,生息资产的收益提高,即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加大,居民就会一方面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量;另一方面改变储蓄结构,减少手持现金量,增加生息资产的供给。但从长期来看,对宏观储蓄总量的影响有可能是反方向的,原因在于当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时,利率上升会导致投资下降,由投资所决定的国民收入水平随之下降,从而减少现在消费倾向之下的储蓄数量,使之与减少后的投资数量相等。收入是影响储蓄量的重要因素,利率是影响储蓄结构的关键变量,在对未来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利率对储蓄结构的影响力被弱化了。 投资额与利率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反比关系,即利率升高时,投资额减少;利率降低时,投资需求扩大。在经济发展稳定时期,利率对投资起关键作用,在经济发展不稳定时期,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决定投资,尤其当人们对未来预期不确定时,会大大减弱利率对投资的刺激效应。 随着金融机构资产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对政府债券持有量的增加,中央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使市场利率和证券价格发生变动,使金融机构的资产在证眷和贷款之间灵活转换;从而影响其信用规模。同样,中央银行变更其基准利率,也会引起金融机构的强烈反应,导致信用的扩张或收缩。因此,中央银行可以充分运用利率政策通过影响金融机构行为,达到宏观调控目的。 通过对利率的决定机制和利率的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利率足由投资、储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计与国比收入紧密相关。因此,利率的变动足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状况的综合表现,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对未米的预期都可以通过利率及时、灵敏、全面地反映出米。同时,由于利率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到微观经济行为之间,利率既是杠杆,又娃纽带。中央银厅可以把利率仆为货币政策灼中介目标和操作厂只,在实施“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时,盯住利率十进行操作。 但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顺畅传导,必须具备充分的利率的弹性这一基本条什。利辜弹性是指利率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主体调整自己的资金借贷行为。借贷行为调整越快、调整力度越大,表明利率弹性越强,相反,汀为凋整越甩调整力度越小,表明利率弹性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