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流通模式下,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供需无法实现有效衔接,价格的暴涨暴跌频频出现,农户“卖难”和消费者“买贵”的现象长期并存。这说明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衔接存在障碍,流通不畅是主要问题。批发市场作为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途径(70%左右),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流通环节冗杂、损耗巨大、难以追溯、质量安全无法保证、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低效运行、牛鞭效应导致风险加大、稳定性差等问题。批发市场的现货交易机制决定了双方只是“讨价还价”的竞争关系,而不是“双赢”的合作与协调关系。而以超市为核心的流通模式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损耗和流通成本,减少信息失真,且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合作关系的稳定和效率的提高。但该模式所占的规模和比例只有15%左右,超市与合作社仍存在合作一段时间终止的情况,也就是说,“农超对接”合作仍不稳定。而农超合作的稳定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有效运行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有必要研究“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问题,如什么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其特征是什么、不稳定的来源和表现有哪些、其稳定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合作社和超市怎样做才能达到和保持这种稳定性。 “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否稳定,取决于对内外部风险的反应能力,农超通过紧密的合作可以识别和规避供应链运作风险,提高运行效率。本文从生鲜农产品及其供应链的特点为导入点,重点研究了“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涵义、并从外部环境因素和供应链合作的内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研究了影响其稳定运行的因素。具体来说,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及市场环境因素是影响供应链稳定性的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是供应链自身运行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超市与合作社的实力因素、双方合作的亲密程度及协调程度。 本文进一步根据太原市“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利用SPSS软件提取影响稳定性的关键影响因子,其中合作社核心能力和合作亲密程度的指标对稳定性影响的权重最大(占到0.61983)。并针对这些关键影响因子,提出增强太原市“农超对接”稳定性的建议,如鼓励超市和合作社的发展、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信任沟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