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为邦本,食为民天”1,粮食安全问题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封建社会,天下太平的基础就是保障老百姓正常的粮食需求,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因此粮食安全,粮价稳定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讨论历来为中国重要粮食产区,也是明清两朝漕粮主要集散地及输送地的江浙地区,在进入近代后,特别是在清末民初时期,米价大幅攀升、剧烈波动,给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上海在地域上与江浙地区关系密切,且具有有较全的米价信息,因此本文从经济史、社会史等角度,以上海为个案来分析论述清末民初江浙地区大米供需这一问题。首先介绍1911-1912年前后的社会背景。江浙地区及上海的地理状况、人口数量、作物种类等。。进入近代后,江浙地区境内大米价格开始上涨,庚子年间一担米三元内,溯前十多年,米价上涨幅度亦不到一元,然到光、宣之际,一担米已费至八、九元,到清末民初涨到十多元,并一直延续上涨到民国时期。短时间内的米价上涨,波动频繁,给民生造成极不利影响,抢米事件频发、百业凋敝、自杀惨剧时有发生。直接后果是社会上不安定因素增加,经济萧条甚至衰败,民众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其次分析当时米价上涨过快、波动频繁原因。市场价格形成因素多种,其中供求关系是重要一环,而粮食需求作为硬性需求,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之物,在人口固定的前提下,粮食总需求变化幅度一般不大,那么供应量就对粮价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季节是常识性原因,文中不再单独述及,其他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当时外国侵略,贸易加大,导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过大影响粮食作物产量。二是自然灾害多发,如水灾,虫灾等,导致粮食减产。三是地域内流通受阻,地域外粮食流入不畅,地域内粮食大量外流。四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工具落后,农民农技知识匮乏,农田水利设施失修等,造成粮食产量不高,供应有限。然后梳理当时当地对此问题所采取的各种对策,如禁止私运、强制平价、截漕截款、采购外米、平糶抑价、平米免捐、禁止烧锅、以面代米等。并简要比较了民初政府解决此问题的进步之处,如厘卡暂裁或改税、暂免米麦税、制定禁米外运详细章程等。生产力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加以提升。通过系列措施,对解决当时米价上涨过快,波动频繁这一问题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最后通过上面分析,对清末民初江浙地区解决此问题做出简要评价,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来,重新重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新闻媒体舆论作用凸显等。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义仓以钱代穀、贪腐现象仍然严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