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奂是金元易代之际重要的理学家、文学家。他青年时期五次参加金代的科举考试,又在蒙古太宗时期的“戊戌选试”中一举夺魁,之后出仕新朝,管理河南地方税政事务。晚年辞官归乡。杨奂一生的活动范围大致在陕西长安、河南洛阳与山东东平。无论是归隐教授生徒,还是出仕课税所,杨奂与各类好友都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的唱和诗文也以各种形式保存下来。尽管杨奂二百余卷文集在流传中散佚严重,今仅存《还山遗稿》两卷,但他在金元文坛上的成就和影响还是相当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杨奂《还山遗稿》文本的分析,分三部分对杨奂文集版本流传、仕宦年代、交游情况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以杨奂为代表分析金元易代之际的文人心态与文坛风气走向。第一章是对杨奂科举中选情况与文集流传的考证。科举中选主要考证杨奂在太宗年间参加的科举考试举行的具体年代。文集考证主要关注杨奂去世后到清初其文稿散佚的过程,并对考查中发现的杨奂《说经台》等诗歌存疑的问题进行考辩。第二章考证杨奂的交游情况。本章主要以杨奂交游诗文为依托,按杨奂行迹将交游群体分为四个地区——汴京、河南洛阳、山东东平、陕西鄂县与长安。其中汴京群体考查22人,洛阳交游群体考查12人,东平交游群体考查18人、陕西鄂县与长安交游群体考查18人。在每一地区又按地域或交游对象的身份分作两个小节进行论述,以便更全面地研究他们对于杨奂仕途、文学观念与心态变化的影响。第三章主要考察杨奂与金元易代之际文坛的关系。第一节主要以元好问与杨奂为例,探讨金人出仕元朝的心态,并发现主导这一心态的原因有二:对金政权的感情;实现兼济之志的途径。第二节主要论述杨奂在金元易代之际文坛“宗韩复古”风气中发挥的承接作用。本文试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还原杨奂“文学大儒”与“道学家”的原貌,并能够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文人心态与文坛风气走向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