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松之注释《三国志》的原因历来被认为是由于“志文过于简略”,但这只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原因。事实上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出于鉴戒三国史实的需要,而这主要是由当时“类三国”局面的社会背景,甚至是自十六国时代以来便形成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三国志》裴注中不仅仅有人们传统所认为的出于正统需要而进行的“抑魏”,事实上还有“尊魏”的表现,而“尊魏”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抑晋”,从而为刚刚建立尚不稳定的刘宋政权服务,这其实也恰好反映了当时刘宋政权所面临的内外两种矛盾,即既要与北方政权争夺正统,又要与旧晋势力可能出现的复辟做斗争,因此在为政治服务的大前提下,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存在着“尊蜀抑魏”与“尊魏抑晋”这两种密切相关的政治旨趣,并且这两者实质上也并不矛盾。
裴松之《三国志》虽然是以史注的形式出现,但是裴松之在注史的过程中,却不仅仅是纯粹的就史而注史,而是还能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如两两对照法、注评相兼法、层层递进法、直引评语法等,将自己的论断寓于注释之中,并且是不用自己发一言一语便能显现出来,这种透过注史来表现自己论断的方式,即为“寓论断于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