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旅游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强,其产业地位也日益突出。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单独细化地提到了旅游业,“全域旅游”也被重点提及,旅游业成为经济下行背景下国民经济的新亮点,其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机遇。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为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7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42万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136.50亿美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1.34亿人次。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7.44万亿元,比重达到10.8%;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2798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3.61%。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板块,彼此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在区域旅游一体化和全域旅游背景下,区域之间进行旅游合作,实现协同发展显的尤为重要。从旅游合作的进展来说,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进展较快、成果明显,而环渤海区域则进展不大,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比较起来,环渤海区域的旅游协调联动发展成效不明显,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更加明显。因此研究环渤海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明确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合理地优化旅游资源配置,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自1986年提出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该地区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环渤海地区要加快开发和开放,之后辽宁沿海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河北沿海地区分别被纳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至2011年底,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近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辐射带动作用,环渤海地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环渤海区域17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将单一指标和多指标相结合,定量研究了环渤海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总体变化特征和市际演变特征,并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差异的影响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环渤海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快速增大、相对差异不断减小,旅游经济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性导致的。(2)2005年以来,环渤海区域旅游经济的梯度差异明显,梯度结构从“非正规金字塔”向“正规金字塔”结构转变;中心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增速较快,其余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增速缓慢。(3)通过分析2005-2009年、2009-2014年两个时间段的旅游经济收敛、发散格局发现,经过十年的发展,环渤海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有减小趋势,但依然很明显。(4)环渤海区域大部分城市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经过十年的发展,低水平城市的数量在减少。(5)环渤海区域各城市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别,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辽宁沿海城市更甚;用单一指标和多指标测算的结果基本一致,即北京市、天津市、青岛市和大连市的旅游经济一直处于高水平,其余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6)旅游资源稟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旅游服务水平是环渤海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1)本文通过单一指标和多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环渤海区域的旅游经济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尝试性研究,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理论内容,对环渤海区域的实证研究做出了一些补充。(2)本文丰富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文的研究实际,本文从旅游经济规模、旅游服务水平、经济支撑能力和交通条件四个方面构建了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