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敏,一个“70后”作家,在“文学已死”或“向死而生”的各种议论中,她不为所动,坚持要接近或靠近她希望得到和看到的东西。她摒弃卫慧、棉棉式的私人化写作,也没有池莉式对现实的悲观书写,而是继承了沈从文先生的二元对立模式,同时书写着自己的都市和乡村。她的笔下的都市是市场化中的都市,乡村是日益现代化中的乡村,她的在这种动态书写中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对精神关注,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塑造和挖掘,凸显社会转型中的个体状态。 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从鲁敏小说中城市和乡村两种截然不同的书写背景入手,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精神状态层面的分析,进而挖掘鲁敏对21世纪社会转型当中的都市和乡村的独特的思考。除绪论和结语外,文章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是对以都市为背景的小说进行解读,主要通过对物欲价值观、婚恋观和都市霸权的观照,看到当下被市场征用的都市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精神上却是是孤独和迷惑的。作品中灵魂的缺失和暗疾的无处不在成为鲁敏观察、表达生活的主要形式,但是鲁敏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个体抑或说当下的书写中,而是把这种对人性的叩问推及到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从古代的三纲五常到以政治为纲再到当下的以市场为导向,看到了人性缺失的群体性和历史性。 与其他小说不同,鲁敏在书写都市人的物欲和暗疾时,在批判的同时更多的是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例如以市场为导向所导致的物欲价值观和现实婚恋观,在都市霸权和排挤中产生人性扭曲等,这在笔者的解读中都有涉及。 第二章主要是对以乡村为背景的小说进行解读,这部分小说是被评论家广为赞美的作品。在这些小说中,鲁敏给东坝这个典型环境赋予一种精神家园性质,从最开始的《白衣》中对恶的发现,到后来的《逝者的恩泽》中对善的描绘,鲁敏有意的用“择美”和“遮丑”的写作方式,写着自己记忆中的家乡。但是,社会转型中的乡村是动态的、变化中的,乡村的人开始以主动的姿态向都市文明靠拢,他们既羡慕和向往着城市文明,又不忍和乡土文明彻底决裂。 在鲁敏乡村和都市的对立书写中,对乡村彼岸世界的展现是另一种的对都市恶的批判,抑或说是一种反文明的体现。鲁敏一厢情愿的在把乡土中人物情感、思想方面受都市消费文化影响的痕迹主观的“纯洁”化,是一种逃避现实,在童话中寻找美的体现。 第三章是对鲁敏这种城乡对立书写模式的原因探究。分别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对中国乡土小说书写的传承三方面来分析的,试图知人论世,从鲁敏自身出发去研究她小说中的深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