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身农村的彭见明发表长篇小说共八部,1987年写出了《风流怨》、1988年彭见明写出了《将军和他的家族》、1990年创作的《大泽》1995年创作的《玩古》,他的作品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认可与关注,之后又创作了《家长》、《粉船》、《风中一滴雨》、《风来兮》等长篇小说;期间又陆续出版了若干散文集和短篇小说集,如《淘金者之谜》、《零活》、《野渡》、《走近陌生的西藏》、《瞌睡》、《向往乐山又乐水》以及长篇报告文学《激流勇士》等。2009年创作的《天眼》,以刻画巫楚文化视野下的人生世态而获得广泛关注。彭见明的创作不是停留在某一类型的自我重复之中,而是不断寻求新突破。他的创作题材广泛,笔触深入城市、乡镇和农村,尤为关注“城乡结合带”的发展,创作风格舒缓深沉,味淡而韵醇,境平而意深。如布鲁斯·瑙曼所说,真正的艺术家通过揭示神秘真理来帮助世界。彭见明正是以其不事张扬却的艺术才能,不动声色的艺术智慧,相当老辣地进行文化批判,独辟蹊径地在诗意神秘之中挖掘民族“优”根。在不仅文坛更是全社会被仿西、谈西、论西、赏西、崇西的“龙卷风”席卷之时,在各种创作技巧与新奇的文学手法肆虐之际,在传统文化浸润中成长的彭见明仍然温厚,坚实,冷静地守护着自己的原始叙事,将民族传统文化底蕴诗意地外化、对象化、以各种不同的题材加以展现,笔调轻缓地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细微情感,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笔者发现,彭见明的创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着重描写湘北山区与洞庭湖区的风俗人情,以质朴又富于诗意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明净的湘北山区,并发掘出了其中质朴的风俗美,静穆的自然美,和纯良的人性美。以散文为主。如《那人那山那狗》;对洞庭湖区,作家则忧患其生态与文明,从文明批判的角度创作出了如《躲避南方》之类关于洞庭湖文化与城市文明冲突的小说。第二类主要刻画出在传统文化与巫楚文化观照下的人生世态,并展现人们的生存追求。以长篇小说为主。彭见明的长篇小说每一部都有独立主题与不同题材,有人曾说,彭见明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作家,尤为形象地概括出了彭见明的风格,他自己也曾表示不愿重复。如《大泽》主要是揭露儒家传统家族文化的利弊,剖析传统文化,寻找民族之优根;《凤来兮》则借婚外恋题材而写出伦理道德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玩古》开拓新的题材,在90年代“闲适潮”的影响下表现当时的文化消闲;2009年最新创作的《天眼》以巫楚文化为精神源流刻画了当世的城乡世态,是超越作家自身审美经验的一个选择。即便如此,笔者仍从众多作品中寻找到了彭见明创作的基本主题,或者说,寻找到了奔涌在彭见明创作文本之内的精神之流,即传统的历史忧患意识与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本文对彭见明的创作研究主要沿着以下思路进行,第一章对作家的精神觉悟之路进行追溯,研究在区域文化影响下作家如何开出自己的精神之花,以及来到都市后又不属于都市的城乡双重疏离的隐痛;第二章主要解读彭见明用诗意文本构建的明净湘北山区;第三章写在洞庭湖文化背景下小说揭露的洞庭湖生存寓言,以及洞庭湖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冲突;第四章主要是写中国神秘文化观照下的城乡世态与作家的精神追求。第五章结语,对作家所“向往和追求的平和的世界”做一个全面的阐释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