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与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叶锈病在小麦各种植区十分常见,导致各国家小麦减产。小麦叶锈菌新的生理小种出现和发展、毒性频率变化、小种对环境适应能力增强等是造成寄主植株丧失去抗性的主要原因。研究叶锈菌地区和年份间遗传变化可以揭示小麦叶锈菌毒性变化,对抗病品种的选择和合理布局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毒性鉴定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新疆177个小麦叶锈菌单孢子堆菌株的遗传结构,结果如下:
  1.根据16个固定鉴别寄主上供试菌株不同的反应型,将177个菌株划分为52致病类型,其中THTT和THTS(37.29%、18.64%)为优势致病类型。通过MEGA6软件对毒性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叶锈菌群体V5组包含新疆44.07%的菌株,V1组仅包含部分伊宁菌株,占伊宁地区总菌株的39.40%,说明该地区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结构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2009年菌株主要集中在V4和V5两组,2013年菌株主要集中在V5组,2014年菌株主要集中在V2组,而2007年菌株单独分聚在不同组,说明2007年菌株毒性结构与其他三年差异较大。
  2.利用25对SSR引物分析177个新疆小麦叶锈菌的遗传多样性,RB26无多态性位点,其余24对引物共检测出14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94,多态性百分率为65.73%。通过对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8-1.00,除1株石河子菌株SHZ44-PHQT13,其余176个菌株可以聚为6组。昌吉菌株均匀分布在S1-1和S1-2,石河子菌株主要集中在S1-2,乌鲁木齐菌株主要聚在S1-2和S1-4,而伊宁菌株主要聚在S1-5,说明小麦叶锈菌的分子遗传结构与地理差异有关。2007年菌株主要集中在S1-1,2009年菌株主要集中在S1-2,2013年菌株分布在S1-1、S1-2和S1-5,2014年菌株主要集中在S1-4和S1-5,说明小麦叶锈菌的分子遗传结构与年份有一定相关性。
  3.对两个优势致病类型(THTT和THTS)的99个叶锈菌株进行毒性多样性聚类分析和SSR多态性聚类分析,相似系数分别为0.79-1.00,0.64-0.95,说明两个优势致病类型的毒性和SSR多态性均较为丰富。聚类结果表明,致病类型的聚类结果与毒性多态性相关,而与SSR多态性不相关。
  4.分析新疆小麦叶锈菌种群亲缘关系,在物种水平上,H为0.27,I为0.42,Na为2.00,Ne为1.44,P为100.00%,表明新疆小麦叶锈菌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地区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的群体是石河子、乌鲁木齐、伊宁和昌吉。4个地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范围为0.0140-0.1548。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石河子和乌鲁木齐亲缘关系最近,而昌吉与伊宁群体亲缘关系较远。不同年份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的群体是2013年、2009年、2014年和2007年。4个年份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范围为0.0331-0.156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013年菌株和2014年菌株间遗传分化最小,2007年菌株和2014年菌株间遗传分化最大,表明群体间相差时间越长,遗传差异越大。
  5.新疆小麦叶锈菌群地区间变异,区域内和区域之间均存在遗传分化,区域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89.44%,表明叶锈菌遗传变异主要是区域内部。新疆各地区叶锈菌群体间基因流强度为2.83>1,表明新疆各地区叶锈菌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但在4个区域中,昌吉和伊宁群体间的基因流最弱为1.706,两地区间基因交流少,石河子和乌鲁木齐群体间基因流最强(25.37),两地间叶锈菌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
  6.新疆小麦叶锈菌年份间变异,年份内和年份之间均发生遗传分化,年份内的遗传变异占总数的88.70%,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年份内部。新疆各年份叶锈菌群体间基因流强度为2.28>1,表明新疆各年份叶锈菌种群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基因流。2007年和2014年群体间的基因流动最弱为1.62,而2013年和2014年群体间基因流的强度最强为9.92,表明随着年份跨度越大,小麦叶锈菌群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其他文献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现代农业模式在经济稳速增长的情况下逐步从传统模式迈向智能化、集约化与规模化,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对于农业服务方式的创新与应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变的核心是通过转变传统农业模式,重新塑造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发展。随着自媒体运营与开发技术的强化,将自媒体术应用于农业推广创新型的农技服务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农业新技术的效率与质量,更能够推动市场的飞速发展。炭基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
学位
背景值的选择是利用核素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侵蚀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侵蚀速率计算的准确与否。黄土高原是中国土壤侵蚀最严重地区之一,又是137Cs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侵蚀的理想区域,在黄土高原调查137Cs背景值空间分异对利用137Cs示踪技术快速调查黄土高原的侵蚀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在典型的黄土高原区,按每1个经度,0.5个纬度网格法在典型地块采集137Cs背景值土壤样品,结合1951~1980
学位
CH4和N2O是仅次于CO2的重要温室气体,对其排放规律及减排措施的探索是当前学术研究热点。  本文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了氮肥施用量、秸秆施用量及其施用方式、水稻移栽时间对稻田CH4和N2O及其后续麦季N2O排放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  氮肥和秸秆施用影响稻田CH4和N2O排放。施氮量为200kg N/hm2处理的CH4排放量分别比不施氮和施氮量为270 kg N/hm2处理减少4%~42
学位
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引起,在全球大面积发生和流行。致病疫霉结构的研究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和内蒙古等北方五省是中国北方马铃薯的主产区和马铃薯种薯的主要生产基地。本文通过对2013-2017年采自北方五省致病疫霉mtDNA单倍型和SSR基因型的研究,系统分析了北方五省致病疫霉群体的基因型多样性。
小麦锈病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病害,一直以来都是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最重要的病害。小麦锈病的分布较广、适应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一旦发病则严重危害小麦产量和小麦品质。目前针对小麦锈病最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则是抗病品种的选育,培育持久抗病品种对中国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包括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鉴定分析以及成株抗条锈QTL分析两部分:  第一部分,在苗期利用19个具有不同毒力的叶锈菌生理小种分别接种
学位
由茄链格孢引起的早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重要病害,分生孢子是茄链格孢侵染、传播及致病的基础。本文在茄链格孢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对产孢相关基因flbA进行功能研究。明确flbA基因在茄链格孢病菌产孢过程中的功能,为阐明早疫病菌无性产孢机制以及寻找病害防治新靶标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克隆得到了flbA基因。利用flb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从茄链格孢HWC-168的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了全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新发生的玉米苗期害虫。近年来由于中国北方玉米产区耕作制度改革,导致二点委夜蛾大爆发,其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为害程度日趋严重,严重威胁中国夏玉米的安全生产。而目前关于该害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特征、危害特点、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关于生殖方面,尤其是营养对其生殖、寿命的影响以及卵巢分级等方面的研
学位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主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其具有可持续、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白僵菌的防治效果不稳定,其中紫外线是影响白僵菌田间防效的主要原因之一,筛选抗紫外线能力强的高毒力菌株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在连续紫外线诱变5代筛选高毒力诱变菌株的基础上,测定了诱变前后菌株的菌落形态特性、胞外酶和田间防效等方面的变化。  (1)筛选鉴定出球孢白僵菌B
学位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重要的检疫害虫,喜食桑树、杨树等经济林木和其它农作物,是农林业生产的大敌,被列为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防治相对安全、残留少、不易产生抗药性,是防控美国白蛾的重要防治措施。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蛋白与昆虫中肠上受体的结合是毒素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为了明确Bt蛋白对美国白蛾的作用机制,从而延缓抗性产生,本文
学位
小麦叶锈病、条锈病是世界上严重影响小麦品质与产量的重要真菌病害,培育具有成株兼抗型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能够更加有效、持久防治小麦病害。小麦品系L224-3由河南省黄泛区农科所引进,在田间一直表现出优良的抗叶锈性和抗条锈性。本研究选用小麦品系L224-3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定位其中的抗叶锈、抗条锈病基因,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抗源。本研究选用L224-3作为抗病亲本,郑州5389作为感病亲本,通过二者杂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