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人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为建立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诊断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含14000条基因的cDNA表达谱基因芯片分析分泌早期与分泌中期子宫内膜基因的差异表达。选取本地区月经周期规则的正常生育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分泌早期子宫内膜(LH+2)作为对照组,分泌中期子宫内膜(LH+7)作为实验组。用尿LH试纸测出LH峰,分别在出现LH峰值后的第2天(LH+2,分泌早期)和第7天(LH+7,分泌中期,也是着床窗口期)进行子宫内膜诊刮,取出内膜组织,以Rnase-Free液漂洗样本,于液氮中保存。接着组织样本经过Trizol法抽提组织RNA;定量后,琼脂糖检测,RNeasy kit纯化RNA,后经过确认RNA质量后继续后续实验。实验标记方法采用cDNA直接标记法,其中实验组RNA采用cy3荧光标记,对照组RNA采用荧光cy5标记。RNA进行标记后利用等量的探针进行杂交,取杂交液滴加于芯片上,盖上盖玻片。杂交方法采用42℃,16小时避光杂交,并在55℃洗片。芯片结果采用Agilent扫描仪进行扫描,软件读取数据,分辨率Scan resolution为5μm, PMT 100%,最后采用Genespring进行Normalize处理分析,最后ratio值为cy3/cy5,即处理组/对照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标准为ratio>或=3为上调基因,ratio<或=0.33为下调基因。结果:1.样本合格且量够,可以进行下一步实验。2.所检测的14000个基因中,分泌早期子宫内膜与分泌中期子宫内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达基因313个。其中,分泌中期子宫内膜表达上调基因数为175个,下调基因数为138个。在这些有明显表达差异的基因中,有一些在以往用传统的检测方法就已经发现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如:子宫内膜孕激素结合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β3层粘连蛋白、胰岛素样生长结合因子-1、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α3整合素、内皮素-3等,而发现的某些差异表达基因从未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相联系过或者根本就功能未知,如:醛氧化酶-1、β1防卫素、claudin-4(为细胞间紧密连接组成分子之一)、胃泌素等。结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受许多因素的调控,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快速、高通量的筛查出相关基因,从而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分子标志物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诊断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