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瞻性分析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与非早期复发相关的预测因素。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首次进行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患者79例,其中男性55例(69.62%),女性24例(30.38%),平均年龄59.90±7.62岁,阵发性房颤62例(78.481%),持续性房颤17例(21.519%)。所有患者术前必须至少有一份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证实为房颤,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并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除外左心耳及左心房血栓。若超声证实患者存在血栓,则口服抗凝药至血栓消失后择期手术。术前签属手术知情同意书,由经验丰富的心血管专业人员和电生理专业人员进行电生理检查和消融,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给予抗凝治疗3个月,口服质子泵抑制剂4周。术后第1、3、6、12个月于门诊复查,以患者出现房颤复发作为随访终点。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后是否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房速、房扑及房颤)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之后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结果分析、计算风险比,检验标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评价相关因素对房颤消融术后非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结果:截至2016年9月术后复发28例(35.44%),其中高血压患者21例(75%)、早期复发患者24例(85.71%)。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在高血压、电复律、早期复发、围手术期服用ACEI或ARB类药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口服ACEI或ARB类药物患者的非早期复发率(22.86%)显著低于未服用该类药物的患者(45.45%)。持续性房颤组术后非早期复发率(41.18%)高于阵发性房颤组(33.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HR=3.220,95%CI:1.196~8.670,P=0.021)、早期复发(HR=10.471,95%CI:3.110~35.262,P=0.000)是射频消融术后非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 结论:高血压及早期复发是术后非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围手术期口服ACEI或ARB类药物患者消融术后非早期复发率显著低于未服用该类药物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