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不断上升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新的气候环境下极端高温越来越普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环境问题,正在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深远影响。但目前各国在国际碳排放中的努力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中设定的目标,遏制碳排放继续上升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导致各个国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并不能独善其身,即碳减排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对碳排放的研究也应在国际视角下进行。并且,碳排放主要是由经济生产活动导致的,控制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在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响下,各国对碳减排冲击本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担忧上升,国际碳减排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在国际视角下,探究国家间碳排放关联的结构特征,研究国家间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构建“经济产出一碳排放”矩阵来刻画国家间经济及碳排放关联,从而形成国际碳排放网络;然后使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对碳排放网络的整体特征及国家位置效应进行分析,以反映其网络结构特征,并探究国家的网络特征指标与其碳排放之间的相关性;最后,从网络关联角度使用全球向量自回归(Global Vector Auto-Regression,GVAR)方法研究国家间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传导路径,分别从中国经济增长对代表性国家碳排放的影响路径及代表性国家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的冲击效应两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对国际碳排放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分析表明:(1)在国际碳排放网络中各国之间的碳关联呈现典型的网络结构形态,反映国家间碳关联紧密程度的网络密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发达经济体在国际碳排放网络中存在较多的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输入从而将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转移到其他国家,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进行产品出口的同时接收了来自发达国家的碳输入。(3)中国通过加工贸易等途径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大量的生产及碳排放联系,在国际碳排放网络中的中心位置较为突出。(4)各国在碳排放网络中接收到的经济及碳关联与其碳排放具有负相关性,而发出的经济及碳关联关系与其碳排放总量具有正相关性,这与国家间产品流动及其引发的碳转移方向一致。网络中心度的提升即国家间经济联系和生产环节增多会推动碳排放量增长。而对国家间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1)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下,除印度外代表性经济体的碳排放呈现出倒“U”型的变动特征,中国生产的中间产品输入导致的碳排放减少效应,与刺激生产规模扩大引发碳排放增长效应的大小关系决定了代表性经济体碳排放的变动方向。(2)除日本外的发达经济体、金砖国家产出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呈现倒“U”型的正向冲击效应,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则具有“U”型的负向冲击特征,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是导致代表性经济体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冲击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3)中国经济增长对代表性国家的碳排放量冲击小于代表性国家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的冲击效应,中国经济增长对于世界碳排放总量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使用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国际碳排放矩阵的网络结构特征,不仅是对国际碳排放领域研究方法的一次扩展,还能够充分反映各国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特征。(2)在研究国家间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传导路径方面,对GVAR方法进行优化,使用动态的国际碳排放连接矩阵,更符合国家间不断变化的碳排放关联特征,能有效识别国家间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传导路径。在碳排放减排政策的制定上,提出以下建议:(1)应树立空间观念,充分考虑国家间空间关联特征,强调协同治理,关注共同利益;(2)应充分发挥国际碳排放网络结构特征对于碳减排政策的积极作用,处于国际碳排放网络核心地位的美国、中国、俄罗斯及欧盟经济体的碳减排是有效控制国际碳排放的途径;(3)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对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输出减排技术、进行减排援助等,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