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南方寒武系海相沉积发育,寒武统分布广泛,出露良好,层位齐全,岩石类型丰富,既有可作为烃源岩的暗色细碎屑岩,也有广泛发育的可作为良好储层的碳酸盐岩,此外膏盐岩也比较发育,可作为优质盖层。因此,四川盆地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油气前景十分乐观。岩相古地理研究是油气勘探的基础,有效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分布和组合都会受到岩相古地理的控制,所以对研究区内的岩相古地理开展系统的研究,分析其与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发育的关系,可为油气勘探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依据。前人对研究区寒武系的岩相古地理研究也较多,但是随着钻井、地震、测井资料越来越丰富,相关的岩心、地化等方面的资料也有所更新,所以,本文以“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评价研究”为支撑,在定量的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沉积学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定性定量等资料,多因素综合作图,对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各地层进行详细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并从岩相古地理单元的角度分别优选出生储盖的有利区,进而划分有利勘探区带。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分为三类:碎屑岩、碳酸盐岩以及膏盐岩,以碳酸盐岩中的白云岩为主。碎屑岩主要发育在筇竹寺阶和沧浪铺阶,其中较粗的砾岩和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缘,较细的粉砂岩在全区都有分布,泥页岩则主要分布在东南缘。碳酸盐岩可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主要发育在沧浪铺阶和龙王庙阶,其中石灰岩包括颗粒石灰岩、灰泥石灰岩和礁石灰岩,白云岩包括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又可分为泥-粉晶白云岩、砂糖状(细、中晶)白云岩和花斑状粉晶白云岩。膏盐岩则主要发育在龙王庙阶,分布在雷波抓抓岩-金阳王家屋沿线、川中隆起东南部,包括盐岩和膏岩,膏岩又可分为纯石膏岩主、云质及含云质膏岩、膏溶角砾岩等十类。通过对实测剖面、观察剖面以及钻井剖面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对研究区内的基干剖面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进行分析,表明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沉积环境类型多样:筇竹寺期-沧浪铺期发育包括冲积扇、三角洲滨岸、浅水陆棚、深水陆棚,盆地边缘向东南和东北水体加深,发育斜坡-盆地;龙王庙期发育碎屑潮坪、碳酸盐岩台地,台地又分为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发育混积潮坪、膏岩潟湖、台内滩,开阔台地在盆地东南侧及周缘,包括点滩和滩间海,向东南和东北水体加深,发育斜坡-盆地。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四川盆地早寒武世各期岩相古地理。本次研究选取多种单因素,包括地层厚度、浅水碳酸盐岩含量、深水沉积岩含量、深水碳酸盐岩含量、黑色页岩含量、浅水碳酸盐岩颗粒含量、石膏含量、准同生白云岩含量。根据不同的时期选取不同的能够反映其沉积环境的单因素,分别编绘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阶、沧浪铺阶和龙王庙阶岩相古地理图。研究区筇竹寺阶自西北向东南,发育的古地理单元有粗碎屑岩滨岸、细碎屑岩滨岸和陆棚,陆棚分为浅水陆棚,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深水陆棚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奉节-开县-通江一带和东南部马边-威远-古蔺一带。沧浪铺阶由于发生小规模海退,陆源碎屑向东迁移,自西北向东南发育的古地理单元为粗碎屑岩滨岸、细碎屑岩滨岸、浅水陆棚。龙王庙阶古地理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总体可概括为:西部有碎屑岩台地,主体为台、台上有湖、两侧为滩、滩上有坪、滩间为海,东南和东北缘有盆。结合各项分析测试资料,从岩相古地理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油气生储盖有利分布区。对于烃源层来说,细碎屑岩滨岸和陆棚环境均为有利的生烃环境,但是最有利的烃源岩为陆棚环境中的克拉通裂陷槽内部发育的厚度大、范围广的暗色泥页岩。对于储集层,云坪环境中由颗粒云岩经过强烈的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粉晶白云岩的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颗粒滩发育的颗粒云岩,颗粒灰岩次之,最差为滩间海环境中的泥-粉晶白云岩,总体来看,上滩比下滩更适合作为储层。对于盖层,膏盐湖中发育的膏盐岩封盖性能优于细碎屑岩滨岸环境中的粉砂质泥岩和陆棚环境中的泥页岩。综合分析生储盖有利区,划分出三类勘探有利区带:Ⅰ级为最有利区带,一个是威远-荣县一带,一个是磨溪地区;Ⅱ级为较有利区带,主要划在川北地区南江-城口一带以及盆地东南侧金沙-湄潭一带;Ⅲ级为一般勘探区带,在盆地东南缘习水-南川-石柱-忠县一带,目前无油气显示,也不建议作为近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