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同步减影颅脑CTA成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目的:分析研究64排螺旋CT同步减影颅脑CTA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优化成像技术。方法:随机收集103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疑诊颅内动脉瘤行颅脑CTA的病例,按颅脑固定程度分成四组,对各组减影图像质量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103例受检者中,体重53公斤-110公斤,其中65公斤以下者24例,65公斤~75公斤者34例,75公斤-85公斤者36例,大于85公斤者9例。不同体重的受检者在相同注射速率、注射剂量、相同对比剂碘浓度和注射入径的情况下,统计分析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值低于200Hu及颅内静脉显像的因素。结果:(1)Ⅳ组与Ⅰ、Ⅱ、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Ⅱ、Ⅲ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随受检者体重的增加,颅脑CTA大脑中动脉的平均CT值低于200Hu的次数增高;静脉显像的次数则是随体重的降低而增加。结论:(1)颅脑固定程度与同步减影成像质量成正相关(2)体重与颅脑血管同步减影成像质量成负相关(3)小剂量测试、静脉注射右肘入路及大口径留置针的合理使用可以提高颅脑CTA的成像质量。第二部分:两种扫描方式在头颈部CTA中的对比研究目的:分析研究64排螺旋CT头颈血管同步减影CTA影响成像质量的各种因素,优化成像质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疑诊颈动脉或/和椎动脉狭窄以及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疑诊颅内动脉瘤需行头颈部血管CTA的68例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例。Ⅰ组扫描方式为主动脉弓水平至颅顶方向扫描,小剂量测试监测层面为颈3,4水平;Ⅱ组扫描方式为颅顶至主动脉弓水平方向扫描,小剂量测试监测层面为大脑中动脉水平,分别测量两组双侧颈内动脉(颈3,4水平)、双侧大脑中动脉、主动脉弓以及右侧锁骨下静脉内的CT值,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双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降主动脉血管内的CT值无显著性差(p>0.05),两组锁骨下静脉的CT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由颅顶向主动脉弓水平方向扫描方式为最佳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第三部分:同步部分减影技术在头颈部血管CTA中的应用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成像的不同扫描技术,探讨CTA检查中个体化、最优化的低剂量扫描方案。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疑诊颈动脉或/和椎动脉狭窄的病例以及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疑诊颅内动脉瘤的160例病例,按不同Kv和mA分为8组,分析比较不同kV、不同mA组间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分析比较各组头颈部完全减影和部分减影CTA的辐射剂量,各组辐射剂量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1-1组辐射剂量最高,而完全不减影的B2-2组的辐射剂量最低。而通过比较头颈部完全减影组、部分减影组及完全不减影组,部分减影组在辐射剂量降低方面效果显著,A1-2组、A2-1组、A2-2组、B1-1组、B1-2组有效吸收剂量(ED)分别降低了43%、44%、37%、36%、44%、45%,完全不减影的B2-2组辐射剂量最低,仅为完全减影A1-1组的8%,辐射剂量降低92%。结论:采用自动毫安技术(ATCM)及同步部分减影技术进行头颈部联合血管CTA的检查,不仅能得到较高的检查成功率及诊断的准确率,还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