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法提质生物油的研究

来源 :山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wa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油是指生物质在中温(500~600℃)、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发生快速热裂解,并骤然冷凝后获得的液化产物。因生物质具有来源广泛、可再生、便于运输和能量密度较高等优点,使得生物油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有望在缓解未来能源紧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生物油是非热力学平衡产物,其稳定性极差。此外,含水量高、含氧量高、酸值高等缺陷也阻碍了其作为内燃机燃料油的应用。论文采用稻壳快速裂解油,利用水相萃取技术,首先考察了生物油分相提质和预氧化和预还原的变化规律。通过向生物油中加入适宜水使其自然分为水溶相和油溶相,发现小分子有机酸、醛、酮等极性分子易富集于水溶相中,而多数芳香化合物以及大分子的酸、醛和酮等则富集于油溶相中。分别对水溶相和油溶相的预氧化和预还原处理表明,预氧化可将醛类转化为酸,预氧化后,的水溶相中酸含量上升了41.8%,醛类的转化率下降了达到80.45%,油溶相酸含量由50.24KOH mg/g提高到85.42KOH mg/g。预还原处理对其油品含酸量影响不大。由此表明,水相萃取和预氧化可作为生物油进一步提质的预处理方法。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提质生物油的新方法,即在萃取剂的作用下,将生物油中酸、醛等在线萃取出来,再经酯化和缩醛化进行提质的方法。与直接酯化提质相比,该方法可将生物油中的酸、醛等几乎全部转化为相应的酯、缩醛等,部分糖类也会水解转化为醛类衍生物或缩醛。提质后油品的含水量相比原油最高降低了92.14%。与生物油直接酯化提质相比,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法将生物油中的糖部分转化,显著抑制提质过程中的结焦问题。生物油水溶相和油溶相预氧化处理再经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提质后,油品的含水量相比原油分别降低了92.14%、90.53%,有机酸的转化率分别达到97%、94.6%,热值分别提高了57.6%、56.8%。生物油水溶相预氧化再经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提质后将生物油中的糖转化为缩醛和酯等,转化率高达92%以上,并且结焦率为零。还原预处理将生物油中部分醛酮转化为醇,再经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提质后,油品中有机酸的含量要高于预氧化处理再经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提质后的油品,并且在反应过程中有一定的结焦,提质效果欠佳。
其他文献
运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临区地质分层,分析了唐庄地区的构造面貌和油气成藏规律.该区主要有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沙三段-沙一段,油气藏发育层位和深度由
东营箕状断陷下第三系沉积厚度大,孔店组-沙河街组岩石学特征变化也较大,具有从喷出岩屑向石英岩屑和变质岩屑演变的特征.结合断陷周缘各地层的出露情况,确定其剥蚀充填序列
在以大众文化为对象、通俗歌曲为代表的“社会音乐”蓬勃发展中,将声乐教学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与其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具体切入到美声与通俗的“唱法”比较层面逐一
用酸水解称重法、苏丹黑B染色法和尼罗红染色法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mutum)、小球藻(Chlorella)、盐藻(Dunaliella salina)、角毛藻(Chaetoceros)的油脂含量进行了检测,绘
目的利用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研究MG53蛋白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8~10周龄,体质量200~240 g)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后,采取平衡20 min,
<正>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军事家。他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著下了许多光辉的军事著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财富。人民战争思想就是其中一个重
对云南某地产的富锗闪锌矿进行了氧压酸浸的小型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研究了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氧分压、精矿粒度、酸锌摩尔比和搅拌速度对锗浸出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
实验研究了煤岩摩擦过程中表面电位及其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了煤岩摩擦表面电位变化机理。结果表明:煤岩摩擦过程中有表面电位产生,并且与载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煤岩摩擦过程
β-突厥酮为重要香原料,具有复合的果香型花香。开发了经格氏反应、分解反应和异构化3步合成β-突厥酮的新工艺。β-突厥酮适宜的合成工艺为:(1)格氏反应,物料比n(烯丙基氯):
弥散系数作为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中的关键参数,一直由于其尺度效应的影响,而大多采用经验值。随着国家对地下水污染防控的重视,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