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和一个遗传性纤溶酶原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me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ngulationfactorⅪ,FⅪ)缺陷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首先由Rosenthal等在1953年报道,既往被称为血友病C,是FⅪ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10万~1/100万,犹太人和法国巴斯克地区发生率较高,但在中国人群中较为罕见。遗传性纤溶酶原缺陷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疾病,是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含量或质量异常引起的疾病,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患病率理论上为1.6/100万,而Ⅱ型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本文通过对一例遗传性FⅪ缺陷症患者和一例遗传性PLG缺陷症患者及家系进行表型与基因突变检测,初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方法
  1、实验室表型检查
  采集先证者与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用0.109mol/L枸橼酸钠1:9抗凝,离心分离出乏血小板血浆用于凝血功能检测,血细胞用于制备基因组DNA。凝血指标检测如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因子Ⅷ活性(CongulationfactorⅧactivity,FⅧ:C)、凝血因子Ⅸ活性(CongulationfactorⅨactivity,FⅨ:C)、凝血因子Ⅺ活性(CongulationfactorⅪactivity,FⅪ:C)、凝血因子Ⅻ活性(CongulationfactorⅫactivity,FⅫ:C)、蛋白S活性(ProteinSactivity,PS:A)等均采用凝固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FDP)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activity,AT:A)、蛋白C活性(ProteinCactivity,PC:A)、纤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activity,PLG:A)等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凝血因子Ⅺ抗原(CongulationfactorⅪantigen,FⅪ:Ag)和纤溶酶原抗原(Plasminogenantigen,PLG: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2、基因提取检测
  应用非离心柱型基因组DNA提取系统抽提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并用核酸蛋白分析仪DU800检测基因组DNA的浓度和纯度。PCR扩增F11及PLG基因所有外显子区域及其侧翼序列和启动子序列。PCR扩增产物采用Goldview标记,在1%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割胶回收送上海桑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测序结果用Chromas软件与美国NCBI基因库所公布的F11基因序列(GenbankAY191837)和PLG基因序列(GenbankAY192161.1)分别进行比对,寻找基因突变位点,反向测序予以确认。其他家系成员在先证者明确基因突变位点后,再进行相应区域的PCR扩增及测序。
  3、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
  应用ClustalX-2.1-win软件将突变氨基酸进行同源物种序列保守性分析;利用PolyPhen-2、PROVEAN、SIFT和MutationTaster四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运用Swiss-PdbViewer4.1.0软件,基于已知的FⅪ和PLG蛋白结构模型,对突变的蛋白建模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
  一、在遗传性凝血因子XI缺陷症家系中
  1、先证者及其姐姐APTT明显延长,FⅪ:C和FⅪ:Ag明显降低,分别为73.0s、10.0%、15.0%和87.1s、2.0%、11.5%;其父亲、母亲、妹妹、外甥及女儿的APTT均稍有延长,且FⅪ:C和FⅪ:Ag也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上述人员FⅧ:C、FⅨ:C和FⅫ:C均正常,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其他相关的凝血指标检测结果也基本正常。
  2、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第7号外显子编码第228位氨基酸的碱基发生c.738G>A杂合无义突变,导致色氨酸转为终止密码(p.Trp228stop);第9号外显子编码第295位氨基酸的碱基发生c.938G>T杂合错义突变,使丝氨酸转为异亮氨酸(p.Ser295Ile)。先证者姐姐和其具有同样的基因突变,即皆为p.Trp228stop与p.Ser295Ile的复合杂合子;其父亲、妹妹及女儿仅有7号外显子的突变,为p.Trp228stop杂合子;母亲和外甥(姐姐的儿子)仅有9号外显子的突变,为p.Ser295Ile杂合子。
  3、对FⅪ错义突变p.Ser295Ile进行分析,PolyPhen-2评分结果为0.840分,预示此突变很可能是有害突变;SIFT评分结果为0.00分,预示此突变可影响蛋白质的功能;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Ser295可与相邻的His296及空间折叠的Tyr314各形成一个氢键,当Ser295突变为Ile295时,其主干虽依然与His296共价键相连,但其与之没有形成氢键,分子间作用力减弱。
  二、在遗传性纤溶酶原缺陷症家系中
  1、先证者和其祖父、父亲PLG:A均降低为正常值的50%左右,PLG:Ag含量正常,结果分别为45%、95%,64%、94%和64%、104%,初步认为三人均属于纤溶酶原抗原水平正常但活性水平低的Ⅱ型缺陷症患者。
  2、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第15号外显子编码第601位氨基酸的碱基发生c.1858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丙氨酸转为苏氨酸(p.Ala601Thr)。其祖父和父亲具有同样的基因突变,即皆为p.Ala601Thr的杂合子。
  3、对PLG错义突变p.Ala601Thr进行分析,Ala601在其11个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PolyPhen-2,PROVEAN,SIFT和MutationTaster四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的影响程度,预测结果一致;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Ala601可与相邻的Thr600形成两个氢键,与Cys604形成一个氢键,当Ala601突变为Thr601时,Thr601分子侧链变长,其侧链与Asp646形成两个氢键,与His603形成一个氢键。
  结论
  1、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先证者FⅪ:C与FⅪ:Ag下降程度一致,表现为交叉反应物质(CRM)阴性的特点。
  2、复合杂合F11基因突变p.Trp228stop杂合子和p.Ser295Ile杂合子与该先证者FⅪ水平降低有关,其中p.Ser295Ile突变为世界上首次报道。
  3、遗传性纤溶酶原缺陷症家系先证者PLG:Ag含量正常但PLG:A水平降低,表现为纤溶酶原Ⅱ型缺陷症的特点。
  4、PLG基因p.Ala601Thr杂合错义突变与该家系PLG:A水平降低有关,p.Ala601Thr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纤溶酶原缺陷症在我国较罕见。
其他文献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对健康志愿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intervertebraldischerniation,LDH)患者仰卧及俯卧过屈位腰骶部多裂肌的形态学参数进行研究,探讨LDH患者不同体位MRI多裂肌形态变化的特点,以及多裂肌形态变化在LDH中的意义。  方法  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43例LDH患者(LDH
研究背景及目的: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既往研究认为,多发性硬化的发生发展是由外周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激活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募集幼稚的小胶质细胞所导致的。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单独用T细胞介导的炎症机制无法解释与炎症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病变。Yap是Hippo途径的下游有效分子,既往研究已经表明其基因位点与多种类型的癌症相关
学位
目的: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疾病,不仅增加患者致残率,其复发率和死亡率也高于非抑郁病人,大大增加了社会负担。脑卒中的发生常常伴有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如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活性增强。既往研究提示,血小板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其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中的作用得到了大量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支持。并且,血小板活性还在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中的血栓级联反应里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平均血小板体积(M
期刊
目的:  为深入探究妊娠期和哺乳期母鼠高脂饮食(High-fatdiet,HFD)是否能改变成年雄性后代的HPA轴活动,本研究(1)监测孕期及哺乳期母体HFD暴露的成年子代基础HPA轴活动包括皮质酮脉冲频率和脉冲幅度及皮质酮基础水平的变化.(2)观察母鼠HFD暴露的成年后代HPA轴对不同应激模型如束缚(1h)、脂多糖(25μg/kg,iv)和胰岛素导致的低血糖所诱导的不同的应答反应.③通过杏仁核特
学位
期刊
目的: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cognitiveimpairment,PSCI)是卒中后最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异质性较大,从10%到82%不等,且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了卒中的复发率和死亡率。目前已知PSCI的危险因素众多,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但大多都难以预防和治疗。因此,寻找PSCI的新的预测因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既往研究
学位
【背景】卒中(Stroke),又称为脑血管意外,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总例的70~80%。脑卒中高发病率和高致残、致死率的特点,不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心障碍,而且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柳叶刀》报道,对1990~2013年间100多个国家中风情况进行评估后,研究发现中国是卒中风险因素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发病人数达200~250万,卒中已成为我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