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译学理念,无论中西,千百年来一直把对原文信息百分之百的忠实传递视作最高理想和追求目标。在这种理念下,译作被视为“不忠实的美人”,而从事翻译工作的译者则被赋予“仆人”、“戴着脚镣跳舞的舞者”、“隐形人”等称呼。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文学社会家罗伯特·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该术语的提出肯定了译文与原文间无法避免的差异的客观存在,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意识。此外,他对于“翻译只是一种机械的解码和编码过程”的传统认识进行了扩展和深化,认为翻译是“一种涉及话语和说话人的复杂的交际行为”,是一种有选择的叛逆行为。这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标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口译活动素有“遗憾的艺术”之称。记者招待会口译具有独立性、政治性和高压性等特点,加上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因而作为两种文化载体的两种语言在转换时无法做到百分百的语义对等,这也为作为沟通桥梁的口译员带来了重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译员应审时度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尊重源语言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求最大限度地传递讲话者的意图,即运用创造性叛逆。然而,目前对创造性叛逆的研究仅限于文学翻译和比较文学领域,对其在口译中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旨在讨论创造性叛逆在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应用。笔者从介绍记者招待会口译入手,阐述分析了记者招待会译员的角色和应具备的素质、创造性叛逆的起源与发展、采用创造性叛逆的必要性、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有效策略等。本文认为创造性叛逆并非是对“忠实”标准的背叛;相反,适度的创造性叛逆能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值得提倡。本文分析了大量记者招待会中话语的翻译,并提出了使用创造性叛逆的原则及策略,希望能够对将来的口译学习和口译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拓宽创造性叛逆的研究范围,并引起广大口译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于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