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学在西汉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后世学者对这一转折的理解、评价不一。董仲舒是这一转折的关键人物。本文试图通过解读董氏①的哲学来更准确地认识这一转折,将其解释为儒学针对自身在早期过高期待人性的倾向的一种自我调整。本文的引言通过回顾前人对董仲舒哲学的研究,认为人们对董氏推动儒学发生的转折的认识有所不足。针对前人过于强调董氏的“天”的人格性、先验性,提出“天”不需要经过人格化、先验化的中介也能成为价值基础。不预设“天”的人格性、先验性是解读董仲舒哲学的切入点。第一章概述董仲舒所面对的人性过度扩张问题。通过考证董氏的生年,得出西汉孝武朝是他的主要生活时代的结论。当时的“时代矛盾”是汉武帝的有为政治与西汉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汉武帝的有为政治主要是人性扩张的内在倾向的体现。它引起的矛盾构成了董氏哲学思考的初始空间。第二章总论董仲舒哲学对早期儒学所作的转折——引进“自然主义”原则。中国古代的自然主义是与“人本主义”相对立的原则。它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来认识。董氏引进自然主义的表现,是用“奉天”的原则,在儒家传统的“法古”原则之上,形成“奉天法古”学说。其实质是从早期儒学高扬人性,把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作为自足的问题域的传统上有所后退。第三章分析董仲舒哲学的主要思想资源——《春秋》公羊学,认为董仲舒哲学的基础是继承早期儒学的人本主义传统,主要是孔子的《春秋》思想传统。他引入自然主义原则是丰富这一传统,而不是背离这一传统。第四章分析董仲舒哲学的概念基础——天,认为天字的基本所指是上天,在董氏之前被不同的思想家用作不同的含义。这些思想家对天本身并不做对象性的认识,只是在不同的意义上将它作为异己、非人原则的象征。而董氏的天的概念则以对天的认识为基础,指以上天为核心和标志的物质世界。第五章分析董仲舒哲学的知识背景——阴阳五行学,认为西汉中前期自然主义进入儒学的背景是阴阳五行学进入儒学。阴阳五行学是一个混合体系。它的核心是经验知识。董氏的阴阳五行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阴阳五行学化的人性论。他用阴阳五行学的方法对人性——人类自身——进行更加客观的认识,否定了早期儒学的基础——性善论。第六章分析董仲舒哲学的社会政治实质,认为物质世界中的人生价值、宗教信仰缺位社会中的人生目标是董氏的自然主义面对的实质性问题。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关系”在早期主要是指“君民关系”。董氏以天为基础确立天人关系,否定早期儒学关于人性、人类前景的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类自身不能自行为善。他强调对圣王的信仰,以代替宗教中的神灵、人本主义中的人性的作用,认为圣王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类只能依靠圣王的拯救,才有向善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