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索并建立稳定的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肝癌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2.研究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对裸鼠人HepG2原位肝癌模型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影响,寻找肝癌术后复发、转移及肝内播散可能发生的原理和机制。3.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对肝癌模型裸鼠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调控,为肝细胞性肝癌的抗血管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人肝癌HepG2细胞用含10%优质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DMEM高糖培养液培养于5%CO2、37℃恒温细胞培养箱。用5%胰蛋白酶消化液消化细胞并传至第三代进行实验。采用悬浮HepG2肝癌细胞皮下注射和肝内注射,建立稳定的裸鼠人HepG2原位肝癌模型。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选用坎地沙坦。将符合实验要求的成功模型按照随机法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组,0.9%氯化钠)、坎地沙坦低剂量组(L组,5mg/kg/d)、坎地沙坦中剂量组(M组,10mg/kg/d)、坎地沙坦高剂量组(H组,20mg/kg/d)及5-氟尿嘧啶组(5-FU组,25mg/kg/d)。连续喂养2周,第15天处死裸鼠,对比五组裸鼠肿瘤大小、有无腹腔及其他脏器转移等,病理切片观察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剥离肿瘤组织,称重。用RNA提取试剂盒提取瘤组织RNA,应用RT-PCR法监测各组肿瘤标本VEGF 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1.开腹肝内注射与腋窝皮下注射相比,二者的成瘤率均为100%,并无差别。大体解剖结果显示,肝内注射成瘤更容易表现出远处及其他脏器转移等强侵袭性的特点,转移率为50%,明显高于皮下注射组。剥离肿瘤组织后测量并计算肝内成瘤体积为1.16±0.41cm3,皮下注射成瘤体积为2.80±0.52cm3,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E切片显示,开腹肝内注射成瘤模型血供丰富。2.坎地沙坦连续灌胃2周后,C组和实验组裸鼠体重均随着肿瘤增大而不同程度增加,而5-FU组体重降低。处死裸鼠后解剖发现,C组和L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远处转移,而M组、H组和5-FU组肿瘤生长缓慢,未见明显远处转移征象。剥离瘤组织后称重,各组肿瘤大小分别为:2.29±0.11g、2.09±0.13g、1.80±0.08g、1.51±0.08g、1.46±0.09g。L、M、H组和5-FU组肿瘤重量较C组明显减小,P<0.001,H组肿瘤重量与5-FU组对比无差异,P>0.05。提取各组肿瘤组织的RNA,使用RT-PCR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除C组外各组VEGF mRNA表达量分别为:0.880±0.009、0.673±0.014、0.274±0.013、0.976±0.028。不同剂量坎地沙坦组VEGF mRNA的表达量与C组及5-FU组相比明显下降,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坎地沙坦组与5-FU组相比较,表达量显著差异,P<0.001。结论:1.开腹肝内HepG2细胞注射成瘤相比于传统的腋窝皮下注射成瘤具有更好的肿瘤血供和更强的侵袭性,更能反应单个癌细胞在肝脏组织中的生长过程,与临床肝癌的发生发展更为接近,是研究肝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理想动物模型。2.坎地沙坦可抑制裸鼠原位肝癌模型肿瘤的生长,且呈现出剂量依耐性。不同剂量坎地沙坦均可下调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剂量越大影响越明显。坎地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竞争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肝癌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同时也通过下调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