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一生致力于苏格兰民歌的收集、整理、改编工作,留下了370多篇民谣。国内对于彭斯诗歌汉译最早始于1908年,其中袁水拍、王佐良、袁可嘉、李正栓四位译者尤为突出。虽然中国对彭斯诗歌汉译有一定的研究,但很少有研究将他的译介置身于社会这个维度考察,并对于不同译者的惯习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惯习理论指导下,研究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袁水拍、袁可嘉、王佐良和李正栓四个译本中体现的汉译风格与译者惯习。翻译是一种社会化规约化的行为,而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的主要执行者。译者的主体性可体现在翻译思想、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使用上。译者的主体性是与其特有的惯习形成密不可分的。不同的译者在其独特的成长、学习、交际等社会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性情倾向,这种倾向性会带来其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都凸显了翻译行为显著的社会性特征。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关注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介入,他们试图从多个视角探讨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地位,这种关注使译者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国内对彭斯诗歌翻译的研究虽然有所涉猎,但很少有研究将他的译介置身于社会这个维度考察,并对于不同译者的惯习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利用社会学理论来剖析译者惯习对于诗歌翻译风格的影响。惯习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套秉性系统,是一种性情倾向性,对行动者行为与反应的方式起着决定作用,规定了人们实践、感知与态度的规则,行为者却察觉不到这些规则对自己行为的引导性。在布迪厄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对翻译进行如下描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行为者们遵守一定的规则进行翻译活动,他们长期以来养成的文化惯习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译本的产出风格等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依次对彭斯诗歌的四位汉译者的译者惯习和翻译风格进行梳理和研究。第一章主要从时代、语言背景以及其作为诗人的角色和对修辞、意象、语义的运用来研究袁水拍的译者惯习和翻译风格;第二章主要从时代、语言背景以及其对翻译诗歌的理解和对修辞、意象、语义的运用来研究王佐良的译者惯习和翻译风格;第三章主要从时代、语言背景以及其作为诗人对翻译文本选择和对修辞、意象、语义的运用来研究袁可嘉的译者惯习和翻译风格;第四章主要从时代、语言背景、家庭出身以及阶级特性和对修辞、意象、语义的运用来研究李正栓的翻译风格和译者惯习。通过选词与原诗情感关系、题目的译介、诗歌的音乐性、原诗情感表达等方面比较四个译本,个人认为,李正栓译本无疑是超越前三位的。第一,时代进在步,语言表达在发生变化,李译本更符合现代审美;第二,李在参考前三位译本的基础上对彭斯诗歌汉译进行再创作,这无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其成就是卓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