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Orthofix转子间外固定架(Orthofix pertrochanteric fixator OPF)两种固定方法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3种固定方法固定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大小、长度、材质、直径、侧别相同的sawbone股骨模型9根,随机分成为3组,参照相关固定方法的标准操作方法,分别安装外固定架近端半针汇聚置入(OPFC组),外固定架近端半针平行置入(OPFP组),DHS固定,透视下检查固定物的位置适中,再一次取出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取下固定物后,根据设计的骨折线位置进行截骨,模拟31-A1.1(AO)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截骨完毕后将模型复位重新按原来的位置安装相同的固定物,在远骨折端靠近截骨线处连接应变片,模拟人单足站立状态,将其固定在万能力学测试仪器上,通过导线将应变片连接到应变仪上,依次对每个模型加载垂直载荷,以10mm/min的速度逐渐加载,记录每个骨折模型在不同载荷下(400N、600N、800N、1000N、1200N)模型截骨端截骨线远端靠近截骨线不同位置的应变值、模型截骨断端周围的应力分布、股骨头垂直位移,然后根据相应的公式计算骨折断端相当接触面积和轴向刚度。进行完轴向压缩试验后,再进行扭转应力测试固定的稳定性,记录没个骨折模型在不同扭矩下(4NM、8NM、12NM)的旋转角度并计算其旋转刚度。对2010年-2014年于天津医院进行治疗的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1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0例,女67例,65岁-93岁(平均78.65岁)其中采取闭合复位OPFC固定有41例,采取闭合复位OPFP组固定的有29例,应用切开复位DHS固定47例。对三种治疗方法在术中情况和术后随访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骨折断端应力及应变情况:实验证明OPFC组在载荷下轴向加压骨折断端应变各个测试点均为压应力,而OPFP组外侧的两个点表现为张应力,内侧三个点表现为压应力,DHS组前外侧一个点表现为张应力,而其余4个点表现为压应力;OPFC组在各个测试点都有均匀的压应力分布,DHS应力主要集中在后内侧,而OPFP组主要集中在内侧股骨距3个点;骨折端相当接触面积OPFC组和DHS组优于OPFP组。2.相同载荷下股骨头垂直位移、骨折模型的轴向刚度、相同扭矩下骨折断端的旋转角度及扭转刚度上OPFC组优于DHS组和OPFP组。3.117例患者术后获得6-18个月(平均13.6月)随访。OPFC组、OPFP组、DHS三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0.2±8.1min、21.26±6.9min、88.5±15.3min,三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4±6.3ml、25.15±5.5ml、515.5±26.8ml,住院时间分别为7.8±3.2天、8.2±4.8天、16.8±5.2天,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3±2.2周、10.5±3.8周、28.5±3.8周,OPFP组在手术时间比OPFC组术中透视时间较短,OPFC组和OPFP组在手术切口、术后引流量没有明显差别(P>O.05)。术后卧床天数OPFC组明显比DHS组和OPFP组少;术后SANDERS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螺钉切出、髋内翻畸形、固定物失效)、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三者无明显差异(P>O.05)。结论:一、生物力学稳定性:1.OPFC、OPFP、DHS从生物力学稳定性上都能达到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稳定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2.OPFC和DHS的接触面积比OPFP大,利于骨折愈合。3.轴向压缩测定比较,相同载荷下OPFC组股骨头垂直位移比其他两组小,相同载荷下OPFC的轴向刚度较其他两组大,OPFC轴向稳定性比DHS和OPFP坚强,DHS和OPFP轴向稳定性无明显差异。4.旋转扭力测定比较,相同扭矩骨折远近端的旋转角度OPFC比其他两种固定方法小,扭转刚度大,说明OPFC抗扭转性能比DHS和OPFP强,DHS与OPFP旋转稳定性大致相同。二、临床疗效上:1.三种固定方法均可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外固定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固定稳固,早期负重功能锻炼等优点,但是有一定的针眼感染可能性。2.三种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后患肢功能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