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建立健全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这为大部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2008年在中央进行大部制改革之后,地方大部制改革方案相继获得批准。但在大部制改革中也有新的问题和挑战,学界围绕了行政体制建设进行了许多探讨,特别是行政法学和行政管理学,本文运用这两个学科相关知识,采取比较研究方法、逻辑推理形式进行阐述。随着中国市场主体地位的逐渐形成,特别是全社会“公民意识”的提高,政府部门不能再充当“事无巨细”的“保姆”角色,更重要的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局面,使人民群众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诉愿,各种申诉渠道畅通,社会和谐安定。这为大部制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中国从1949年开始为了精简政府部门先后进行了六次中央政府部门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1998年之前的改革都出现了政府机构膨胀的反弹,2003年以后的改革特别是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方案,被媒体称之为“破冰之旅”,这次改革使中央机构精简为27个,持续地政府部门减少为大部制改革增添了信心,看到了希望。在整个中央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地方也在进行着政府部门的精简和优化整合,如地方政府改革形成的“随州模式”、“成都模式”,地方政府改革成功模式为中央决策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持和动力,2008年9月重庆进行大部制改革,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重庆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原重庆市政府的六个部门合并为三个部门:重庆市外事办公室、市侨务办公室合并,组建市外事侨务办公室;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和市信息产业局合并,组建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并,组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此外,重庆市粮食局并入重庆市商委;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将更名为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其职能作了部分调整;重庆市环保局升格,由市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市政府组成部门。更为重要的是重庆市“两江新区”的确立,这是西部唯一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也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第三个副省级新区。2010年6月18日对于重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两江新区”的挂牌成立成为重庆经济起飞,再创佳绩的又一个起点。国家给了这么好的政策,如何用好?特别是在有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经验,重庆应如何借鉴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本文将从大部制改革的视角来阐述“两江新区”的政府部门组织和今后的发展。“两江新区”的建设是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规划及314总体部署的重要内容1,要用好中央政府的政策,找准重庆在西部,甚至在全球的位置。“两江新区”的成立使重庆市再次令世界瞩目,“两江新区”政府机构设置将直接影响整个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部制改革经历“精简—膨胀—精简”的过程,“两江新区”的大部制改革在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经验基础上,同时国外的大部制改革也有许多有益的探索,尽量做到“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