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妮特·温特森是英国当代最杰出、最富争议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在出版之初,常得不到评论界足够的重视,往往要几年后,评论才姗姗来迟。《守望灯塔》是温特森的第8部小说,2004年出版后也遭遇了相同的命运,只有为数不多的报纸和杂志刊登了书评。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元小说角度来诠释《守望灯塔》的独特魅力。温特森是一名具有创新意识的元小说家,坚决反对把小说侠义地定义为现实主义,主张小说应该是对事件和过程两方面的模仿。她在《守望灯塔》的叙事中穿插了许多评论性话语:一方面打破了叙事与评论之间的界线;另一方面把小说的焦点由故事本身引渡到讲故事的过程,挑战了创作小说的传统。温特森认为,当代的作家需要与文学前辈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进而在创作的形式、内容上推陈出新。温特森从宗教、科学研究两个维度,解构和重构了历史的传统定义。她认为基督教和进化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人类的真正起源。历史难免受到叙述者个人情感、人生经历的影响,因而不可能是一种客观的、全面的描述。文学创作极富创造性,通过记录人类情感的变迁,重现了一部分历史的真实。因此,历史与文学不是真实与虚构的对立,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历史不应该局限在历史学家的一家之言,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讲台,供不同的学科百家争鸣。温特森是一个严肃的人道主义作家,十分关注后现代的社会状况。她尖锐地指出,片面强调发展和进步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倡导博爱和对话才能化解这个危机。文学和艺术通过促进交流、消除偏见,恰恰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应对危机、构筑希望。本文应用琳达·哈琴恩的元小说理论,试图分析《守望灯塔》中的自省叙述、互文材料及其文学内涵。作为一名杰出的后现代作家,温特森呼吁文学创作应回归到讲故事传统上,并在元小说的创作和理论构建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本文将特别关注温特森在小说中对文学本体论的阐述:讲故事的方法和意义,历史写作的本质特征,以及在后现代社会中艺术所担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