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自清代晚期以来的文物保护历程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了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学等知识,对中国近代以来文物破坏和流失的历史、文物保护意识的启蒙和发展以及不同时期政府在文物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导言、正文(共三章)和结论三个部分。导言部分对近代中国文物保护历程研究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通过分析对比指出了学术界在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也看到了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薄弱环节,即以往的研究往往注重的只是某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某一个微观领域,很少从宏观角度进行叙述和研究。针对这一不足,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畴、写作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对清代晚期的文物保护进行研究。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在各个领域的自主权利开始受到侵犯,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文物主权。以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标志性事件,中国大规模的文物流失就此开始。面对外国列强和所谓“探险家”对中国文物的破坏和掠夺,虽然受限于时代等因素,当时的政府、民众及学术界都没能采取很有力的措施去阻止这些活动,但是在文物流失的刺痛下,中国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萌发。第二章主要对民国的文物保护进行研究。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局面,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文物保护历程显得支离破碎。然而,这个时期在我国文物保护历史上又是极为重要,因为通过各种古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出台、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的建立、各项文物保护政策的实施,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从无到有,逐渐走上正轨,这就为新中国建立后的文物保护事业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主要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物保护进行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进入到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阶段,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发展和成熟期。由于有了一个安定统一的环境,各项文物保护政策和工作可以从上而下得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阶段研究的方式对不同时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成就和不足进行分析,从而给大家展示出一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物保护历程的完整图景。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中国文物保护历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从清代晚期到今天,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政策和部门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都经历着这样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正是通过对不同时期文物保护历程的叙述研究,使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个发展的动态过程,并从中找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