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之一,在距今约9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阶段,这里相继分布的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而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房屋基址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原腹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多支考古学文化可划分为“裴李岗时代”和“仰韶时代”两个大的时间节点。基于每一时期内的房屋基址中种类不同,可以分别从房屋的建筑类型、平面形态、房屋面积等三方面进行较为统计与分类工作,运用图表结合的方式,直观的展示不同时期内房屋基址各方面的演化情况。同时,结合相关学者已有的文化分期成果,理清各个遗址所发现的房屋的相对早晚关系问题,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由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时间跨度较大,研究的问题较为复杂。因此可在前文分类与分期的成果上,对中原腹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房屋基址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别从房屋建造技术的演进、房屋形态与社会演进和房屋建筑的影响因素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与同时期内不同分布地域内考古学文化进行横向对比,可知这一时期内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在房屋建筑上除却共同的时代特征外,存在着不同轨迹而又各具特色的演化道路,其建筑的多样性高于普遍性。同时,分析不同地区房屋基址方面的异同点探寻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明晰了中原腹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房屋基址的风格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