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聚变反应堆是未来核电站的首选技术,反应堆的第一壁材料要经受严苛的高温、腐蚀和辐照环境,为了提高第一壁材料的性能,ODS合金应运而生。ODS合金的优异性能来自于其特有的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变反应堆是未来核电站的首选技术,反应堆的第一壁材料要经受严苛的高温、腐蚀和辐照环境,为了提高第一壁材料的性能,ODS合金应运而生。ODS合金的优异性能来自于其特有的微观结构,包括极为细小的晶粒,高密度纳米级的氧化物析出相,这种微观组织结构是由其制备工艺决定的,不同的工艺路线或不同的工艺参数设置对ODS合金的纳米析出相的形成均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以Y-Al体系的ODS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机械合金化制备成分为Fe-9Cr-1.5W-0.24Al-0.5Y2O3(wt.%)的过饱和合金粉,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分别在烧结温度为 950℃、1000℃、1050℃、1100℃、1150℃、1200℃进行实验,确定最佳的烧结温度。在确定最佳烧结温度的基础上,进行保温时间为5 min、10 min、15 min、20 min的实验研究,确定最佳的保温时间。利用氮氧分析仪、粒度分析仪、XRD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分别对机械合金化的粉末和烧结制备好的样品进行形貌的观察、成分的确定,对粉末的粒度、晶粒的尺寸、析出相的密度、尺寸进行分析,对材料的致密度、硬度、抗拉强度进行测量,分析不同烧结温度与不同保温时间对ODS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机械合金化和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制备的ODS合金,其致密度均达到了 96%以上,最大致密度可达98.6%;(2)在不同的烧结温度下,晶粒和析出相的尺寸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烧结温度为1150℃时,晶粒的最小尺寸为200 nm,析出相最小尺寸为6.5 nm;(3)烧结温度为1150℃的ODS合金,硬度为595 HV,抗拉强度为802.85 MPa;(4)在不同的保温时间下,晶粒和析出相的尺寸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保温时间为10 min时,晶粒的最小尺寸为168 nm,析出相最小尺寸为4.7 nm;(5)保温时间为10 min的ODS合金,硬度为632 HV,抗拉强度为863.48 MPa。
其他文献
航母是大国重器,舰载机架次出动能力是影响航母战斗力的关键因素,而该能力直接决定于航母的舰载机航空保障能力。本文重点研究了舰载机航空保障资源调度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是一种杆状的革兰氏阳性菌,其产生的伴胞晶体蛋白对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具毒杀活性,Bt制剂是目前应用最为成功
电力是社会发展生产的动力,更是人民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因地震灾害频发,“地震韧性城乡”理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虽然国外对于电力系统的韧性已经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与圆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为毛里塔尼亚专属经济区主要渔获物之一。由于其巨大的资源量以及作为大西洋中上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研究毛里塔尼
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ge.)又被称为娑罗树,为七叶树科七叶树属落叶乔木,在中国分布广泛。七叶皂苷作为中药娑罗子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用于治疗脑出血、脑水肿、呼吸系统疾病等。七叶皂苷是七叶树三萜类合成途径中十分重要的代谢产物,由原七叶皂苷元经多步糖基化和酰基化而形成,后期的修饰直接关联到该化合物的药用活性。特别是酰基转移酶参与的酰基化修饰,催化激活的酰基由供
目的:初步探索低频脉冲超声(Low 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凋亡与自噬的影响,其分子机制是否与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有关。方法:1.应用组织块酶消化法分离
规模化储能及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传统的石墨类负极材料比容量低(372 mAh g-1)限制了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硅基材
植物病原体和真菌的细胞壁中一般都含有大量的几丁质,链霉菌(Streptomyces)是一种几丁质酶高产菌株,除了可以产生大量的几丁质酶外,其产生抗生素的能力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
随着柔性直流输配电技术的发展,多端直流电网是未来智能电网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然而多端直流输电系统,无电流过零点以及较低的电路电感,一旦发生故障,短路电流上升速度快,峰值
在我国的杨树人工林培育过程中,多代连作是常用的栽培经营模式。已有研究表明,多代连作会对杨树林分生产力、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理化性能等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其原因与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