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方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巨大的活力和推动作用。区域可达性是评价区域交通网络状况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可达性变化对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变化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和可达性的研究历程,尝试从可达性视角,分析产业集聚变化对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期推进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文章由引言和正文组成,引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理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等,并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安排。正文以江苏省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的研究方法分析各县域单元的区域经济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苏省陆路交通的综合可达性格局及其演变进行了分析,将可达性与区域经济水平、产业和空间结构相结合进行分析,并对可达性的演变与产业集聚与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一些为促进江苏省县域可达性和产业良性发展有参考性价值的结论。本文以江苏省65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得出文章主要结论:(1)构成改革以来江苏县域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是第二产业高产值份额与非农产业在不同县域集聚所致,即表现为结构效应与集中效应共同起作用。(2)研究期内江苏省平均可达性空间格局总体上没有大的改变,区域几何中心可达性水平高于外围,西北部边缘县域的可达性明显差于东南部边缘县域;区外可达性呈现出以上海为顶点的由江苏省东南向西北递减的不规则扇形分布格局;各县域综合可达性程度都有所提高,提升率较高的县域均为苏北的县域。(3)1978年江苏省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特征;1995年这一时期江苏省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相比较而言,表现出更强的空间聚集特征,但是苏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要快于江苏其它地区;近年来江苏省整体经济集聚趋势有所下降,但交通设施和交通运输水平的地区差距有所增大,出现了强者更强的现象。(4)江苏省空间结构调整的建议: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和转移,以加快推进南通为中心的沿海开发为重点,以打造淮安为中心的苏北新核心,以建设南京都市圈为手段缩小苏南地区差距,以建设过江通道为依托实现长江两岸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