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汉战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在历史上长达五年,战争规模大,涉及到的人物众多,影响大,引起了史学家与文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选择了元明清戏剧中重构次数较多,且具有典型性的项羽、刘邦、萧何、张良、韩信这五个人物展开研究。《史记》楚汉战争主要人物的戏剧重构主要包括对人物语言、人物心理、人物行为以及人物形象的重构。本文对《史记》楚汉战争主要人物的戏剧重构现象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项羽故事的戏剧重构。元明清戏剧中共有14部戏写到了项羽,其中元代有6部,明代有5部,清代有3部。项羽故事的戏剧重构主要包括对项羽人物语言的重构,人物心理的重构,人物行为的重构以及人物形象的重构。元明清戏剧对项羽人物的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以重构率最高的项羽的正面形象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时,突出了项羽威猛有余而谋略不足的人物形象。其二,以重构率较高的项羽“天之亡我”的人物语言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时,突出了项羽的性格悲剧。其三,以重构率较高的“乌江自刎”情节中项羽的人物行为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时,使项羽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第二章,刘邦故事的戏剧重构。元明清戏剧中共有12部戏写到了刘邦,其中元代有5部,明代有5部,清代有2部。刘邦故事的戏剧重构主要包括对刘邦人物语言的重构,人物心理的重构,人物行为的重构以及人物形象的重构。元明清戏剧对刘邦人物的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以重构率最高的招安英布情节中刘邦的人物行为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招安英布情节时,突出了刘邦管理人才、使用人才的能力。其二,以重构率较高的刘邦正面形象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时,突出了刘邦的明君形象。其三,以重构率较高的鸿门宴情节中刘邦的语言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时,突出了刘邦头脑睿智、善于纳谏、遇事冷静、思虑周详的性格特点。其四,以重构率较高的入关中情节中,刘邦的行为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的重构,使得刘邦的人物形象更加高大。第三章,萧何故事的戏剧重构。元明清戏剧中共有10部戏写到了萧何,其中元代有6部,明代有3部,清代有1部。萧何故事的戏剧重构主要包括对萧何人物语言的重构,人物行为的重构以及人物形象的重构。元明清戏剧对萧何人物的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以重构率最高的萧何的正面形象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时,突出了萧何的忠臣形象。其二,以重构率较高的追韩信情节中的人物行为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时,突出了萧何慧眼识英雄的形象。其三,以重构率较高的杀韩信情节中的人物语言及行为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时,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冲突。第四章,张良故事的戏剧重构。元明清戏剧中共有12部戏写到了张良,其中元代有6部,明代有4部,清代有2部。张良故事的戏剧重构主要包括对张良人物语言的重构,人物心理的重构,人物行为的重构以及人物形象的重构。元明清戏剧对张良人物的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以重构率最高的为韩报仇中张良的人物语言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时,突出了张良为国尽忠的人物形象。其二,以重构率较高的遇黄石公情节中的人物行为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时,突出了张良心思缜密的特点。其三,以重构率较高的谋略过人的形象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对张良人物形象的喜爱之情。第五章,韩信故事的戏剧重构。元明清戏剧中共有11部戏写到了韩信,其中元代有5部,明代有4部,清代有2部。韩信故事的戏剧重构主要包括对韩信人物语言的重构,人物心理的重构,人物行为的重构以及人物形象的重构。元明清戏剧对韩信人物的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以重构率最高的韩信的正面形象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韩信的正面形象时,突出了韩信才略过人的人物形象。其二,以重构率较高的弃项归刘情节中的人物语言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韩信时,突出了刘邦对韩信的知遇之恩。其三,以重构率较高的释怨情节中的人物语言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韩信形象时,突出了韩信忍辱负重的形象。第六章,楚汉战争戏剧重构的意义。分别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楚汉战争人物的重构缘由,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历史重构的文化动因,史家与剧作者不同的创作角度与创作目的,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不同的认识途径与评价标准,作品的讽谏、教育、抒情以及审美的功能。二,楚汉战争人物的重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语言由简洁描述到大段戏剧对白的发展,情节由纪实为主到虚实相生的发展,人物形象由立体化到个性化的发展。三,元明清戏剧重构对《史记》及中国文学的意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元明清戏剧重构使历史人物更具活力,使战争描写更多元化,也使文学意识更多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