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是农业大省,财政支农支出在山东省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位置,结合农业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因素以及山东农业发展的现状,对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农产品供求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产业发展理论、政府干预理论及利益集团理论是财政安排支农支出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财力增强和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山东财政支农支出不断增加。从1978-2010年,全省各级财政预算内安排支农支出从4.02亿元增长到212.45亿元,增长了52.85倍,总额达到了1438.21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7.26%,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了14.12%。值得注意的是,将财政支农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增长率二者相比较而言,前者远远低于后者;占财政总支出中,支农支出占有比例较小,且呈逐步降低趋势。这一数据表明山东省地方财政对本地农业的支持力度较小,平均值仅为8.4%,较之于其他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整体水平十分低下。从山东省财政支农支出的走势看,改革开放后经历了1978-1985年的徘徊增长阶段、1986-1997年的较快增长阶段、1998-2003年的趋缓增长阶段和2004-2010年的快速增长四个阶段。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山东省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值都明显大于财政非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值,这意味着从增量资金分配的角度考察,应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规模。这对于增加总产出具有重要意义。财政支农支出和财政非支农支出边际投入产出差异度的计量结果表明,山东省2000-2010年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水平呈提高趋势,但仍然有提高的余地,山东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与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偏小、没有达到理想规模有直接关系。原因可以归结为一是估计与财政体制不合理导致地方财政资金短缺有关;二是与农民缺乏组织、政治话语权不强有关;三是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有关。因此,提高山东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扩大支农支出规模应优化财政体制、增加地方财力;应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强化政治话语权;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