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有着独特的女性观念。本文以李渔的女性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李渔作品所描写的女性形象的阐释,并参照李渔杂著中所展示的女性观念,来动态考察李渔女性观变化的过程及特征。同时,结合李渔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接受的各种思想影响特别是家学观念来探究李渔女性观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李渔女性观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以及李渔女性观的价值与地位问题。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结合李渔的生平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有着独特的女性观念。本文以李渔的女性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李渔作品所描写的女性形象的阐释,并参照李渔杂著中所展示的女性观念,来动态考察李渔女性观变化的过程及特征。同时,结合李渔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接受的各种思想影响特别是家学观念来探究李渔女性观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李渔女性观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以及李渔女性观的价值与地位问题。
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结合李渔的生平梳理其不同时期女性观的特征。李渔一生的女性观可分成三个时期:初始期、发展期、成熟期。初始期李渔主要写女性家人的温情,发展期表现为“情”与“理”的冲突,成熟期则是一种平等、开放的女性观。
第二章,分析李渔女性观的成因。根据不同时期李渔女性观的内容,从政治背景、家学修养、文学思潮、社会风气、传统文化几个方面结合李渔的生平经历深入分析李渔女性观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总结李渔女性观的特点,评价李渔女性观对创作的影响。首先通过和其他文人的女性观对比概括李渔女性观的两个特征:一个是实用主义女性观念,二是基于医养理论而建立的“平情主义”女性观念。其次,论述了同时代人和后世对他的评价,李渔女性观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其他文献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是我国科幻创作领域的重要收获。本文选择了文化研究的方向,把刘慈欣小说的文化指向与当下中国的文化趋向相联系,探究刘慈欣作品为本土科幻所贡献的独特意义。 本文以刘慈欣作品中的本土文化建构为主题,分析了刘慈欣作品中突出的本土文化特点。刘慈欣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本土文化和价值元素,塑造了科幻世界中的中华民族形象,并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为基础,书写出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科幻史诗。通过以
菲利普·迪克被誉为是“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他借助多样的创作风格给读者展现了独树一帜的科幻作品风貌。在科幻的外衣之下,其作品蕴含着强烈的质疑精神以及深刻的哲思。其中,迪克的多部代表作集中体现其对死亡这一哲学命题的理解。本文选取迪克的长篇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瓦利斯:神圣秘密》《尤比克》以及短篇小说《第二代》《死者的话》作为研究对象,对迪克独特的死亡书写进行深入地探讨。关于迪克对死亡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历史题材作品。本文结合时代背景,结合作家书信及回忆录等,解读分析主流意图与作家创作这些作品的主客观条件,探析创作主体当时的创作思考和情感投射。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界定本文语境下“知识分子”和“历史题材书写”的概念,继而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说明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出本文所需要讨论的论题。第一章从创作主体和权威话语两个视角,考察历史题材书
晚清科学小说中存在着大量对“科学”的鲜活表达,这些表达不似专业科学书籍那般严谨细致,却因生发自小说这一文类的虚拟空间而显得想象力十足,可称之为“想象性”的科学表达。从作为西学思想之核心的“进化论”,到作为西学技术之代表的“声光化电”,从用以疗救人心的“医学”,到颇具神秘色彩的“催眠术”,通过晚清科学小说的实际创作,晚清时期的中国文人已开始直接参与诸如此类科学话语的想象性表达与建构。立足于此,本文重
《传奇》的初版由《杂志》社于1944年8月15日出版,其中收录10篇小说作品。这本书无论是内容还是设计,都是非常精致的,封面设计无图案,采用一色的孔雀蓝,并由张爱玲亲手设计,仅标记了书名与作者名。同年9月25日,《传奇》再版,封面图案采用炎樱的绘画创作,犹如古绸缎上盘了深色的云头。在1946年11月时,上海山河图书公司正式出版了《传奇(增订本)》。在初版基础上,增订本新增了5篇内容,基本上汇聚了张
“革命加恋爱”小说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表现了大革命背景下青年们在革命与恋爱间的种种纠葛,展示了他们在社会转型期间或迷茫痛苦、或热情期望的精神风貌,其中出现了大量女学生形象。因此论文以“革命加恋爱”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其源流、类型、特征等,揭示“革命加恋爱”小说中女学生形象的全貌,并深入探讨革命话语、男性话语和商业文化对女学生形象的影响。论文由三部分构成:绪论、正文和结语。
王西彦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文坛的作家,也是乡土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对抗战时期的东南文艺运动贡献了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他从人生经历中汲取营养,坚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坚持从人性的视点、启蒙主义立场审视笔下的人物,表现农民命运和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在战争的苦难中发掘人性的力量,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本文以王西彦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性视域下的农民苦难”、“知
酒文化是指在生产、销售、饮用这一系列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文人与酒密不可分。通过文字记载可知曹雪芹生性放达好饮,性格傲岸、不随流俗,颇有魏晋风度。 《红楼梦》中的酒事描写深厉浅揭,是为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叙事的发展而服务的。在《红楼梦》的创作中,曹雪芹借酒描摹了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物的饮酒风貌,及其体现出来的人物情感表达。史湘云好饮酒,酒后作诗才思敏捷,豪爽大气、浑
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成于晚年,此前他有数十年诗歌创作与理论探讨实践。前期的诗学理论为方玉润的《诗经》学思想奠定文学基础,他解读《诗经》非常强调其文学性,因此方玉润的诗学理论既包括普遍意义上的诗学,也包括《诗经》学。 方玉润的诗学理论属于儒家诗学范畴,他以“诗言志”为“纲”统领明清性灵、格调、神韵等多种诗学理论主张,以“思无邪”为“脉”来承续历代诗学“性情”论。二者横、纵互为辅翼,共同构成方玉润诗
《湖海楼丛书》由陈春刊刻,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刊成,共收书13种。丛书在选目上偏重不甚著名的子书和考订类书籍,在典籍保存方面功不可没。目前,关于《湖海楼丛书》还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力图依据现有丛书刻本、《申报》刊登的丛书发售广告等材料,探讨丛书的刊刻经过、陈春之交游对其刻书的影响及底本考。 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分为三章。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及一些现有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为陈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