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视角下《京华烟去》中姚木兰形象的语用分析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华烟云》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学者林语堂先生所著的伟大的英文小说。他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这部小说高超的文学水平,林语堂先生曾被提名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的内容包括文化、哲学、对话、闲谈等,它体现出了林语堂先生高超的语言才能。林语堂先生的语言才能集中体现在小说主人公姚木兰的话语中。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最喜欢的角色。能言善辩使得姚木兰在与他人的交际中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她的语言技巧让她的形象近乎完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者们对小说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姚木兰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们大多数从文化、哲学或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然而,从语用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为数甚少,以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作为切入点对姚木兰形象进行研究的更为罕见。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姚木兰之所以有美好的形象,与她所运用的话语和会话含意紧密相关。对合作原则中某些准则的违反可以产生会话含意。姚木兰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在同一段对话中违反一个以上的准则,也可以用同一段话语同时违反一个以上的准则。因而,笔者通过姚木兰所参与的十段经典对话,以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其话语并得出其形象。  本文从语用学理论与文学话语的结合点入手,分析了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尝试性地探索了语用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深层关系。用主人公的技巧性话语启发读者能够在日常交际中稳操胜券,掌握说话技巧可以使读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文献
仿拟由本体和仿体两个必需的元素构成。本体是已成的、固定的语言单位或作品,而仿体是为了某种需求基于本体而新创出来的短暂的语言表达。虽然仿体一直以来以其新颖、独创的应
一个机关党组织联一个农村党支部,一名机关党员帮一户党员农户,拉近了城乡党员的心,扶出了干部群众的情。这是长宁县开展机关、农村支部“联姻结对”帮扶活动以来取得的效果。  长宁县开展“组织联姻共建,党员结对帮扶”活动时,采取“一对一”联系原则:每一个机关党支部联系一个农村党支部,机关的离退休党支部联系社区党支部;机关在职党员联系一户专业户和一名无职党员并帮扶一户贫困群众,党员领导干部在一般党员的基础上
全球化进程使英语成为了当今世界一种多国家、多文化、多功能的国际性语言。英语的全球化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本土化演变,使英语带上各种地域特征或出现多元文化本土化局面,世界英
爱丽丝沃克是一位著名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和女性主义推动者。她的大多数作品主要涉及种族平等和妇女解放等问题。爱丽丝沃克最著名的作品是《紫颜色》。这部作品于1983年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