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城市化现状及城市化引发的环境、经济、社会问题及其对城市居民健康的影响出发,综述了城市绿地与居民健康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主要研究方法。通过3项子研究,选取不同尺度和类别的城市绿地及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人体生理学、心理学、生命质量等方法,着重研究了城市绿地的使用与居民健康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绿化状况较差的绿地往往使用频率较低(低于1周1~2次),服务半径不合理(大于500m),居民的使用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对其满意度及主观评价不高。缺乏足够的时间使用城市绿地、附近城市绿地面积过小、城市绿地离家距离较远等是阻碍城市绿地使用的主要因素(占77.87%)。城市居民对城市绿地的使用目的较为一致,主要是到城市绿地中呼吸新鲜空气(占29.74%)、放松心情和缓解压力(占45.26%)。81.9%的被调查者表示游览后身心都有所改善。(2)城市绿地的使用对居民的生理健康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通过对公园绿地中游憩的居民8项生理指标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在使用城市绿地后手指温度总体均值升高0.82℃,血氧饱和度总体均值升高0.81%,皮肤电导率总体均值降低2.10μS,RR间隔总体均值降低0.08s,平均心率、最小心率、最大心率总体均值分别降低了3.25bpm、5.32bpm、7.23bpm,每分通气量总体均值降低0.81 L/min。结果表明:居民身体状况在使用城市绿地后有所改善,身体更加舒适。(3)城市绿地的使用对居民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通过POMS量表对使用城市绿地的居民进行心理测验,结果表明:居民使用城市绿地后POMS指数总体均值降低25.19,心境状态显著好转、情绪更加稳定、压力得到缓解,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城市绿地的使用频率是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使用频率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而1个月使用城市绿地1~2次与1年使用1~2次的居民其POMS指数及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没有显著差别,要使城市绿地对心理健康起到作用,城市居民使用城市绿地的频率最好在1~2次/周以上。另外,对城市绿地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居民其心理健康显著优于未满足者。(4)不同绿化状况和生活环境下城市居民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居住在绿化状况较差小区的居民在生命质量的PF、BP、MH、RE、SF等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居住在绿化状况较好小区的居民。结果表明:生活在裸露环境中的居民其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均显著差于生活在绿化状况较好环境中的居民,而且其健康状况正不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