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全面分析国内红树林生态恢复的形势的基础上,针对厦门红树林生态恢复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困难,从潮位、底质、有害生物等角度具体分析了厦门红树林生态恢复面临的困难。抓住影响红树植物苗木成活的关键因素:滩涂潮位太低,从成活率、生长、光合、营养积累、次生代谢物质等探讨了滩涂高程与红树植物苗木生长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种植模式(树种搭配、种植密度)等的生态恢复效果;探讨了红树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生态功能的变化。
1.研究了滩涂高程对红树林生态恢复的影响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明确了滩涂高程是决定红树林造林成败的关键。在翔安样地滩涂设置7个高程样带,研究了不同高程对厦门主要红树林造林乡土种秋茄的影响。秋茄林的成活率、高度、冠幅和郁蔽度,以及林木年净生物量都与高程有显著关系。明确提出了厦门翔安红树林宜林滩涂高程。结果表明:秋茄的宜林滩涂高程要在黄海高程1.0 m以上。
2.随着高程的增加,秋茄幼苗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最大光合效率潜能(Fv/Fm)呈现出升高的趋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表示(NPQ)逐渐下降。当高程低于0.6 m时,秋茄幼苗的光合效率低下,光破坏严重,淹水严重影响了秋茄幼苗的光合作用。当高程高于0.6 m时秋茄幼苗的光合活性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光合作用能正常进行。
3.测定不同滩涂高程下1年生秋茄幼苗叶片单宁、C、N、叶绿素含量,研究了水淹胁迫对秋茄幼苗次生代谢物质单宁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滩面高程的降低,光合能力下降,同化作用受到抑制,C/N及单宁含量降低,秋茄幼苗叶片中C、N含量及单宁含量对淹水胁迫的响应符合碳素/营养平衡假说。
4.比较了不同种植模式和搭配种植的生态恢复效果。首先通过红树林的密植控制滩涂后,对1年生的秋茄幼苗进行疏伐,设置4种密度:(1)20 cm×20 cm;(2)30 cm×30 cm;(3)50 cm×50 cm;(4)100 cm×100 cm,以及三种搭配种植:(1)秋茄纯林;(2)无瓣海桑纯林;(3)秋茄、无瓣海桑及红海榄混种林。实验结果表明:疏伐密度50 cm×50 cm,秋茄生长最好,有利于迅速地改造为乔木群落,而秋茄、无瓣海桑及红海榄混种林生长最好,有助于提高幼苗成活率及恢复效果。
5.研究了在既定区域的红树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因子藤壶的附着对秋茄幼苗正常生长的影响,并对比研究了不同红树林区域内藤壶对人工红树幼苗的危害情况,揭示了藤壶在红树林区的附着和分布在数量上与样地高程、海水盐度及潮水速度的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浸淹深度大、海水盐度高、水流通畅的滩涂上藤壶危害严重,红树林幼苗倒伏率或死亡率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