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结构变迁和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但随着社会人群阶层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哪些人接受了优质教育、哪些人选择继续深造、哪些人从中受益?在貌似合理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个人获得高等教育和就业机会却并非都是获致性的,而是紧密地与其户籍、经济家庭背景等先赋性因素联系。究竟是促进了公平还是拉大了差距?家庭是个体一切活动的依托和基础,也是社会生活的最小单位。从某种程度上讲,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家庭特征细微地反映了家庭的全貌和阶层地位。不同的家庭特征对学生高等教育获得和毕业去向终究会存在长期影响,其对进入重点高校及毕业的就业状态及行业进入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哪种特征因素影响最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热点,
本文运用教育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和公共管理相关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以浙江云南两省四所高校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描述与检验以及Probit模型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重点考察了户籍、父母受教育年限、父母干部身份等方面的家庭特征对子女进入重点高校机会和就业状态与行业进入的影响,对各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作出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结论,城镇户籍、父(母)亲教育程度越高、父(母)亲的干部身份,都会对进入重点高校和毕业去向产生积极作用,在所选两省的影响程度稍有差异。这是探索在大学入学机会总量扩张背景下,不同家庭出身的子女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和毕业发展的现实差异有益实证,有助于揭示教育和就业的公平性,探寻缩小差异的现实道路,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