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轮纹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Moug.)Ces.et De Not]是我国苹果三大病害之一,在全国主要苹果产区均有发生。近年苹果套袋栽培大面积推广,对果实危害有所控制,但是苹果枝干轮纹病发生逐年加重。本研究对重病区河南省主要产区的苹果枝干轮纹病的发生进行调查并对各地区苹果轮纹病菌进行初步鉴定。用收集的菌株对感病品种富士和抗病品种秦冠分别进行接种试验鉴定各个菌株的致病力,分析河南省苹果轮纹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同时通过对部分苹果轮纹病菌ITS序列测序和ISSR标记分析苹果轮纹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2007年7月至8月对河南省主要苹果产区的16个县市、30个果园苹果枝干轮纹病进行调查,除灵宝一个山腰上的果园发病率为8%,其余果园发病率均为100%。从采集的病样中分离获得172份纯培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观察所有菌株菌落形态和测量在离体苹果枝条上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大小,所有菌株初步鉴定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
2.菌株分别接种富士和秦冠后均表现一定的致病力分化,中等致病力菌株在病原菌群体中占优势。来自不同寄主的菌株无论对富士还是秦冠都表现致病力分化。对富士和秦冠的致病力聚类分析表明:河南省苹果轮纹病菌群体中等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数量相当,强致病力菌株只占少数。来自同一地区菌株致病力分化现象也较普遍。洛阳地区强致病菌株类群占优势,其他地区都是以中等致病力菌株类群和弱致病力菌株类群为优势类群。本研究未发现菌株的致病力的分化与地理来源有显著相关性。
3.对17个菌株进行ITS序列测定在分子水平确认是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且基于ITS序列分化成2个类型H1和H2。从4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3条带型清晰、可重复性的引物对以上菌株进行ISSR分析,总计获得121条扩增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条带9.3条,其中有88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6.7条,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72.07%。聚类分析表明,供试64个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4-0.99,在0.73处被划分为2个ISSR类群。其中ISSR类群1包含21个菌株,占64个菌株的33%,ISSR类群2包括43个菌株,占67%,ISSR类群2是B.dothidea群体中的优势类群。且B.dothidea的种内分化与菌株的地域来源、寄主、症状以及分离部位无相关性。ISSR类群1以弱致病力菌株为绝对优势类群,ISSR类群2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类群,绝大部分强致病力菌株和中等致病力菌株集中在ISSR类群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