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倦怠是指现代人在应对复杂社会时产生的亚健康的生存状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教师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在适应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重任,其产生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给教师个体、教育事业,乃至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发展迫不及待的研究课题之一。本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背景分析、研究意义、相关概念及其解析和文献综述。本章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明确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概括了目前相关研究现状,为本研究的切入进行定位,阐明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职业倦怠的一般理论,主要论述了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发展、基础理论及其表现与影响,明确了职业倦怠理论,为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主要阐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个性特征、职业劳动特点及其应具备的个人素养,揭示了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切入,为科学分析其职业倦怠原因提供了依据。
第四章:上海市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在对上海市四所高校教师的职业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客观反映并综合剖析了上海市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发现:目前上海大部分高校教师具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情绪倦怠与去人性化层面的倦怠程度较高,低成就感水平相对较低,并首次提出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特点。最后分别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重点探讨造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为提出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提供了指导方向。
第五章: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针对上海市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主要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上分别提出了对策,其中强调了国家应落实终身教育政策,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校应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压力应对水平这些对策。
本研究框架结构注意了逻辑性,综合运用了管理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人才学等理论作为指导,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辅以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方法,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证的统一,使研究成果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