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及其转移具有自身特点。海安县是一个人口大县,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县。农村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农村劳动力总量、分布密度均居全省前列。近年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大量的农业劳动者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需重新寻找就业出路。如果不采取扎实措施,多渠道、多层次拓宽就业领域,农民收入就难以增加,农村就业不充分问题将日益突出,农村奔小康、实现现代化就将成为一句空话。笔者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海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定性分析法以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理论为基础,研究这两种转移方式的转移途径、形成背景、优点与缺陷,找出适合海安县经济发展的两者相补充的转移模式。定量分析采用结构分析与计量模型两种分析方法。结构分析从年龄、学历层次、收入、就业领域等角度比较分析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方式,提出海安县现阶段需要促进就地转移,接着使用logit模型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年龄、性别、当地乡镇企业数量等因素对劳动力选择就地转移还是异地转移的影响,为促进就地转移提出政策建议提供实证基础。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在现阶段结合海安的实际情况,在兼顾异地转移的同时,重点促进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选择转移方式与劳动者的年龄、性别、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水平、当地的乡镇企业数目以及当地是否提供创业支持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提出要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乡镇企业,提供创业支持角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